平劇的歌舞
【中央日報/聞見思】
1979-06-05

明駝公演,友人約聽徐露的「玉堂春」;正躊躇間,得知壓軸為李桐春的「水淹七軍」,遂欣然前往。是夕,徐露唱「起解」以至「會審」,唱工繁重,演技細膩。一般「辭獄」祇唱四句,徐則六句全唱;「會審」後段,唱作頗能刻劃內心情感,自是不同凡響。但是李桐春的「水淹七軍」,融和歌唱、舞蹈於一爐,伴奏音樂與舞台畫面之美妙,實已綜合平劇藝術的各項優點,特別值得讚美。

我對平劇祇欣賞而無研究。齊如山老先生健在時,我和他常有接觸。如老認為平劇不可及處,即為「演出者每一個聲音都是歌唱,每一個動作都是舞蹈。」他又說,「平劇較歐洲的歌劇尤高一等。平劇能把舞蹈和歌唱融合在一起,歐洲的歌劇則歌者不舞,舞者不歌。」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我國戲劇,漢魏以來與百戲(猶今之雜耍)合。至唐而分為歌舞戲及滑稽戲二種。宋時滑稽戲尤盛,又漸藉歌舞以緣飾故事;於是向之歌舞戲不以歌舞為主,而以故事為主。至元雜劇出而體製遂定,南戲出而變化更多,於是我國始有純粹之戲曲」。明、清兩代,南戲流變而為地方戲,如秦腔、漢戲、豫劇、川戲、粵劇、崑曲、弋陽高腔、徽戲等,雖所歌唱的方言不同,但曲牌腔調仍以本於南戲為多。地方戲大多以演故事為主,歌舞兼重的唯有崑曲。所以由漢戲皮黃演化的平劇,每逢載歌載舞場面,大多改唱崑曲吹腔,以笛音伴奏。

平劇以演唱故事傳奇的本事戲為多,但穿插歌舞場面較多,而近乎歌舞劇的,亦復不少。如貴妃醉酒、天女散花、思凡、拷紅、霸王別姬、林沖夜奔之類,都能揉合舞蹈、歌唱,使之配合音樂,構成優美的歌舞畫面。平劇中的關公戲,為表現關羽的英勇,大多穿插有載歌載舞的場面。「水淹七軍」中,關公與周倉對舞的場面特多,有時穿插關平,成為合舞,三人造型不同,所構成畫面極美。雖祇關公一人獨唱,但崑曲吹腔的聲調激越蒼涼,與舞蹈時動態和靜態的構圖,都配合得甚為和諧。「水淹七軍」中對舞或合舞的舞姿,其韻律的協和,舞步之優美,較之雲門舞集的現代舞,似有更為出色之處。

平劇如要以歌劇姿態向國際進軍,或贏得下一代的欣賞,恐怕只有朝歌舞劇的道路去發展。郭小莊等人發起的「雅音小集」,似乎正想朝這方向去研究。像霸王別姬、水淹七軍這類載歌載舞的戲,如能加以擴大,就有成為歌劇的可能。發揚國粹,要使它現代化,才有意義。「羊毛」之見,敬供提倡國劇諸君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