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見國劇走出如錦前程
演出熱鬧打擂台 觀眾有了新生代
【中國時報/溫禾】
1979-06-21

【本報記者溫禾特稿】有人說「國劇已步入了晚年」,但國劇真會沒落了嗎?

五月間「雲門」主辦的國劇公演與國劇學會舉辦的聯合義演,正巧碰個正著,成為二十多年來第一次的「國劇擂台」,雖然在演出上「雲門」是「棋差一著」,但四天的演出,天天都吸引了千餘位年輕觀眾,這樣的上座率在國父紀念館中尚嫌冷清,但若搬至國軍文藝中心就差不多是客滿了。

在「國劇擂台」後,又緊接著是「雅音小集」的演出,兩天來國父紀念館擠得水洩不通,走道上都坐滿了人,造成空前的轟動,這事讓在軍中劇隊素有冠軍隊伍之稱的明駝國劇隊感到很大的壓力,因為繼「雅音小集」之後,在國軍文藝中心就輪到「明駝」的公演,他們希望能將年輕人看國劇的熱潮,由好奇心轉變為真正的關愛,但在國軍文藝中心沒有豪華的大廳,也沒有燈光和任何舞台設計,年輕人是否會接受那傳統的劇場呢?

由於「明駝」挖空心思排出紮實的戲碼,如精彩的武戲「連環套」,輕鬆討俏的花旦喜劇戲「兒女英雄傳」,還有台灣未曾貼出過的玩笑戲「弘門寺」等,都非常適合「初入門」年輕戲迷的口味,再加上劇隊改變以往保守的作風,未上戲前先大事宣傳,因此票房的平均紀錄都高達四萬五千元以上,其中有幾場戲不但爆滿還賣了不少站票,由這項事實證明,年輕人看戲並不是「看劇場」,在國軍文藝中心因為劇場不大,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涵蓄中仍富變化的表情,都讓年輕觀眾感到國劇是這麼親切、生動,尤其是不經麥克風傳達的唱腔,更能清晰地表現充滿神韻的唱腔和國劇演員的功力。

由「明駝」成功的前例,無異是給經常在國軍文藝中心輪流演出的其他幾個軍中劇隊吃了一顆定心丸─「傳統國劇不是沒有年輕觀眾」,看著「雲門」、「雅音小集」和「明駝國劇隊」那麼重視宣傳,各劇隊也紛紛展開「外交攻勢」,對外主動地介紹他們的演員和戲碼,但在宣傳的同時,各劇隊亦當注意戲碼的選擇和演出的水準,就以上檔期大鵬國劇隊最後一天的大軸戲「酒丐」為例,由於是十多年來未曾排出的好戲,「酒丐」自然成為該隊宣傳的重點,結果的確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演出時連站票都得排著長龍買,但終場時觀眾都失望的搖搖頭,劇情鬆散有如大拼盤,演員也未將氣氛烘托出來,這麼一來,「宣傳」反倒成了「無形的殺手金間」,在觀眾腦中留下一個難以抹去的壞印象。

因此「宣傳」可以做為演員與觀眾間的溝通工具,讓觀眾了解國劇的奧妙處,鼓勵觀眾去看那屬於自己文化傳統的國劇;「宣傳」也可以使演員知道觀眾的困擾及興趣何在,因為一項藝術所以能夠存在是靠觀眾的接受與欣賞,但任何形式的藝術若有高水準的表現,必定可以吸引觀眾的觀賞,因此國劇是否能在今日延續下去,演員還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尤其在年輕人追尋傳統的熱潮中,國劇演員更宜自重,排除門戶之見及藏私的惡習,共同開創國劇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