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編寫
【中央日報/孟瑤】
1981-05-09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幾尊永不幻滅的偶像,這些偶像的塑造,或者由於彌補現實的缺點,或者由於對更高人生境界的追尋。譬如代表忠義的關羽,是人們對於友情的美化;譬如代表廉正的包拯,是人們對於主持公道、為民除害的官員的嚮往;譬如「梁祝」是人們對於男女之情、至真至美境界的憧憬!這些人物,永遠活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也永遠活躍在舞台上。從他們身上,我們學習到作人的準則,為官的尺度,以及男女相悅時應持有的堅忍精神。

「梁祝」故事見於記載的,手邊能找到的有兩種資料:一見於李調元的「雨村劇話」卷下:

白仁甫「祝英台」劇,見「宣室志」:「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氏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鄞城西。祝適馬氏,再遇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宣室志」是唐人張讀所撰,多記載鬼神靈異之事。這一段記載相當樸素,除「地忽自裂陷」有些神奇而外。

一見於焦循「劇說」卷二:

「錄鬼簿」載白仁甫所作劇目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宋人詞名亦有「祝英台近」。「錢塘遺事」云:「林鎮屬河間府,有梁山伯祝英台墓。乾隆乙卯,余在山左,學使阮公修『山左金石志』。州縣名以碑本來。嘉祥縣有『祝英台碣文』,為明人刻石。載於志方者詳其事。云:『梁山伯祝英台墓,在鄞西十里接待寺後,舊稱『義婦冢。』又云:『晉梁山伯,字處仁,家會稽,少游學,道逢祝氏子,同往,肄業三年,祝返。後山伯訪之上虞,始知祝為女子,名英台。歸告父母求姻,時已許鄮城馬氏。山伯後為縣令,嬰疾弗起,遺命葬鄮城西清道原上。明年,祝適馬氏,舟經墓所,風濤不能前。英台臨冢哀痛,地裂而埋璧焉。事聞於朝,丞相謝安封義婦冢云。』此說不知所本,而詳載志書如此。乃吾郡城北槐子河旁有高土,俗亦呼為祝英台墳。余入城必經此。或曰:『此隋煬帝墓,謬為英台也。』……』

這一段記載比較複雜,但後半與「劇話」相同。只是前段提到「祝英台墓」又多出林鎮馬嘉祥兩個地方。這只證明民間對「梁祝」多麼喜愛。再加上「地忽自裂陷,祝氏并埋焉」與「地裂而埋璧焉」,是將這民間盛傳故事美化與理想化最顯著的痕跡。

首先將這故事送上舞台的是白仁甫,他名樸,是元代四大劇作家之一。該劇有目無書,劇已不傳;但由於引接他光芒的人太多,因此「梁祝」以多種面貌,依然活躍在各地方劇的舞台上,至今未被冷落。

我國傳統戲劇,向有大戲與小戲之別。譬如皮黃與蹦蹦(評劇)、紹興大戲與的篤戲(女子越劇),漢戲與楚劇……。它們的區別:大戲多半歌頌英雄,小戲多半描寫兒女;大戲多半敘述歷史故事,小戲半描摹民間傳說。「梁祝」對於兒女情長,一唱三歎,故多見於地方小戲,且為的篤戲的代表作,在地方大戲中則不多見,且不流行。

皮黃代崑曲而起,高踞傳統戲劇的寶座,今日也已式微,到了該交棒子給下一代的時候。目前必須把握這新生的契機,認清傳統戲劇已有了求新求變的迫切要求!怎樣把握舊有的珍貴遺產?怎樣吸收新來的可愛因素……凡愛好戲劇的人都應該參予其間,助它一臂之力,為這新生兒催生!但,這新生兒必須酷肖其父母;這也就是說,必須繼承父母最好的遺傳!傳統戲劇最大的優點有三:它是音樂的、舞蹈的、文學的。

傳統戲劇由歌舞發展而成,所以有極強烈的音樂性,它的演出形式以唱為主,不僅其中的「曲子」需要唱;就是「白口」也抑揚鏗鏘,優美動聽。而一切動作,則更充滿了韻律,舉手投足,無不應節。這些悅耳的歌,悅目的舞,由於代代更新,已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除歌舞外,傳統戲劇在文學上的成就也是不凡的。它從萌芽期發展至元代,而有偉大劇作家的誕生。他們的作品,無論關漢卿的本色自然,王實甫的富麗華贍,白樸馬致遠的清新淡雅,無不是第一流的文學!這才是為什麼元曲在音樂上已失傳,卻始終吸引許多人誦讀不已的真正原因!但是,傳到崑曲,由於文字的日益艱澀,而為一般觀眾所排拒,於是皮黃乘隙而入,奪取了它的權杖,而為傳統戲劇的下一代。皮黃劇本,雖明白易曉,但文字的粗俗,始終是它藝術成就上的最大瑕疵!所以新劇本的創作,應秉承元雜劇的光芒,修正崑曲的艱澀,要在詩詞與白話文之間,鎔鑄出一嶄新的風格來!能謹慎地把握住音樂、舞蹈、文學這三大優點,這新生兒才是最出色的下一代!

個人不揣簡陋,根據這三點認識,再擷取這民間盛傳的「梁祝」故事,想將它從地方小戲中接引至傳統戲劇的主流,以負起傳統戲劇在蛻變中應負起、也可以負起的承傳責任!

全劇分六場:一離家遊學;二風雨訂交;三同窗共硯;四柳蔭送別;五逼婚別嫁;六淒惻殉情。全劇的發展,不敢傷害及傳誦中的已有故事輪廓。山伯是一循循君子,一旦接受真情,也能勇敢的以性命相守;英台是一多情少女,一旦付出真情,也能勇敢地以性命相隨。由於這一種堅忍崇高的精神,才贏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頂禮膜拜!

此劇為「國劇傳統的新生」的「雅音小集」而寫,這中間有許多小莊的寶貴意見,以及朱少龍先生在音樂上的協助。我們都竭誠地希望能把握住上一代的優長,有繁富的歌,婀娜的舞,與曉暢的文字!此外,由於今天物質條件的優厚,在演出形式上也有許多突破!這些,都是嶄新而勇敢的嘗試;也希望是成功的嘗試!面對演出前夕,除了戒慎恐懼外,還誠懇地歡迎專家與觀眾們的指導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