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談雅音小集演出王魁負桂英
【青年戰士報/沈沖】
1982-07-12

郭小莊成立「雅音小集」之動機,是為了紀念已故的俞大綱老師;而「雅音小集」之命名,實來自林懷民的「雲門舞集」。

「雲門舞集」,改編自國劇的節目很多,如「奇冤報」、「白蛇與許仙」等,郭小莊初次應「雲門舞集」之邀請演出的國劇,就是「王魁負桂英」。

郭小莊的「雅音小集」,成立已有數年了,首先在國父紀念館上演的,即係俞大綱由川劇「情探」改編的「王魁負桂英」。

俞氏生前遺作甚多,以王魁負桂英,是每演上座不衰之佳作,次之則數「繡襦記」、「楊八妹」。其中「繡」劇,以不合小莊「戲路」,贈予「陸光」國劇隊旦角臺柱胡陸蕙演出,也是每貼必滿的流傳劇目。

郭小莊說,「王魁負桂英」,不知演過多少次了,在此間梨園行新編劇目中,是最受觀眾歡迎的一齣戲,超過所有新本。但俞老師教我演此劇,也不知化了多少汗水與寶貴的時間,屢演屢改。記得最後一次于國父紀念館演出此戲時,又加了一段由歐陽敏文唱的「京韻大鼓」作「序幕曲」說明了王魁流落街頭,為焦桂英所救,以及結褵療病,寒夜促讀。不想在大比之年,進京赴考,大魁天下後,竟然另娶名門之女,遺棄糟糠,到頭來只落得一殉情,一自殺的前因後果。演出情節,是用「倒敘」手法處理。「情探」一場,更是大膽創新,捨棄「活捉」迷信觀念,但並不違背傳統。這些都是以前國劇界演出所沒有的,可以說是俞老師,為國劇開拓了新境界。

她接著說,在化妝方面,國劇如「閻惜姣」(活捉三郎),女鬼都是在面部上,滿塗白粉,叭噠著雙眉,再加些紅彩,于口、鼻、眼部,象徵七孔流血,形象非常可怕。俞老師予焦桂英鬼魂,以人性化,只是在最後一場與王魁發生衝突中,才戴上鬼面具。

「冥路」一折,加強「跑圓場」以及增添「下腰」、「拜月」身段。郭小莊說,與王魁掙扎時,小生要摔「搶背」、「吊毛」、「殭屍」,旦角要從桌上,翻「硬搶背」(均屬梨園行武功名詞)下來,這都是以前演鬼戲少見的。

小莊談起,本來有心把「雅音小集」,以「電視國劇」姿態,有一番作為,只是有「見仁見智」之說,有者認為向「傳統」挑戰。其實,電視國劇,不比舞臺,燈光、襯景的美化,是有助于一般觀眾接受的。

「雅音小集」,新的嚐試,新的突破,近幾年來,為國父紀念館,帶來了成千上萬的青年觀眾。事實上國劇要求創新、改進,確是當前迫切需要的問題,沒有觀眾,才是國劇演出的致命傷。

小莊于出國前,「臺視」特安排她早已錄製的「王魁負桂英」于五月二十二、二十九日晚,分上下集兩次播出,以補今年「雅音小集」停演一年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