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成功
韓夫人尚未
【民生報/弓之的】
1984-08-20

在大眾傳播的密集鼓吹,熱心觀眾的踴躍參與,及演職人員的悉力以赴下,「雅音小集」的「韓夫人」,終於以四場全滿,一票難求而落幕。

正如不賣座的戲不一定是不好的戲一樣,賣座的戲也不一定不是壞戲,「韓夫人」自然不是壞戲,但距好戲的要求仍有些距離。從優點來說,此次演出確有多方面的突破:如舞台空間的充份利用,更傾向於歌劇化地音樂訴求,燈光與佈景的適情烘托,以及所有演員的藝能及精神表現,洵屬可圈可點,構成所謂「群、舞、齊、協」的特色。就明顯的缺陷而言,除掉一些細微閃失之外,最值得商榷的該是劇本。

一如明傳奇之體例,「韓夫人」全劇分為「兵荒」「龍潛」等十一折,場次或繁或簡,或明或暗,形式俱無可厚非。但在內容情節上,卻有兩點欠斟酌:一失於史,疵在乖離;一失於戲,病在架構。

在中國舞台上,於史無徵的樊梨花、穆桂英等女將英武丰采,都深受觀眾喜愛而活躍了數百年,則將「梁夫人親執桴鼓」的史實,衍化為現代的「韓夫人」,自是好構想。然正因史乘有其人其事,在敷陳點染之間尤須審慎存真,以免有誣古人。黃天蕩之役,以「布衣百戰、致位王公」的韓世忠,是以八千餘人抗金兀朮十萬萬家的三軍統帥,如果連發號施令咸聽命於閨閣,那就是過份兒戲了。又如幼子韓彥忠暗傷殉國的情節,既有悖於史(韓世忠第三子名彥古,不僅未在十二歲夭折,且作官作到戶部尚書)復有傷於戲。(如果是為了第十場「夜思」一場悲感之戲作張本,則何不使韓夫人目睹長子或次子明傷奮戰壯烈犧牲,更具震撼性?)

在架構上,劇作者對時空流轉,隱情節,乃至人物心性的描繪,皆出之於一「說」,顯見係技巧上的力不從心,因之也削弱了戲劇的張力。而跡近說教之對白又未能予以節制,使人覺得寫戲的人太愛國而太不愛戲了。(類似的題材,明駝以前演出的「秦良玉」和「滿江紅」,就簡潔、感人得多。)

國劇之京白如話,韻白則一向不口語,今後有打字幕之必要;麥克風之使用要量與質兼顧才好,不可顧此失彼;(它幾乎謀殺了葉復潤優美的唱腔!)生、旦、淨、丑也要有各抒所長的調配,否則過度集中,將使演者與觀者皆累!

大體說來,「雅音小集」此次演出是又一度挑戰成功,祇是感覺上,成功者是為此戲心力交瘁的郭小莊;而不是劇中的「韓夫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