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小集能賣得好絕非浪得虛名
【中國時報/湯碧雲】
1985-04-18

今年開春以來,台北市「傳統戲園子」(國軍文藝中心)的各劇團公演,除海光劇團才自美返國,賣座尚呈景氣之外,其他幾乎一片蕭索,每天一千一百個觀眾座位,能賣得五成座已屬難得,八成座就算是轟動,因此有人深信這是國劇的淡季,應該避一避。

但是目前雅音小集,在一千八百個座位的社教館公演兩天,演出前四天,票就全部售完。這不禁讓人想到一個問題。同樣是國劇演出,為何會有兩種景象?

經過分析,一般認為,郭小莊的高知名度固然是雅音小集每場必滿的因素,但是雅音小集每次演出,數倍於其他劇團的準備和努力,卻也是吸引廣大觀眾的主因。

若僅以角色來論,各劇團均有相當知名度的當家台柱,在行家眼裡,這些台柱演員的舞台造詣,往往不輸於雅音小集的郭小莊,甚至軍中職業劇團具備各行科好角,在整體「卡司」陣容上,經常較雅音小集的臨時抓差更出色,不過,或許環境制度使然,軍中劇團對例行公演的態度,絕對不若雅音小集的審慎和全力以赴。

雅音小集每次公演,最遲前三、四個月即開始作業(新戲則一年前著手編劇),針對戲劇重新編腔、整理場次、設計舞台、製作服裝、到豐潤音樂加入國樂團演出,一再的排演,非到整體熟練不輕易上台,演出前一兩天更有一次正式彩排,雅音小集創新的國劇演法,或許是其初期吸引新觀眾的手段,但是多年來嚴謹的品質管制,無疑是更令新觀眾為之駐足的重要因素。

反觀我們國軍文藝中心,長年不斷的國劇公演,早已淪為各劇團的例行公事,由於各劇團勞軍演出頻繁,即使公演亦無暇多做準備,於是戲碼均是常演的老戲。

戲碼排定後,各劇團很少有鄭重其事的排練,頂多眾人走走位置順一遍,尤其近年來琴師人少位尊,不少紅牌演員即使配胡琴想多對幾次腔,都要看琴師臉色,所以很多戲,演員都是「台上見」(即沒經過任何排演即上台),因此可以想見忘詞落句或者走錯位置,甚至表錯情的事,必然屢見不鮮。

根據經驗,傳統國劇在沒有任何新意和設計之時,對年輕觀眾尤其不易構成吸引力,久而久之,國軍文藝中心的國劇觀眾只限於老戲迷,即使演員再卯力演出,亦難獲得廣大觀眾的認知和肯定。

各軍中劇團和復興劇校劇團有充足的人力資源,遺憾的是,當大家把國劇演出當做交差了事時,不僅物力人才浪費,更無法對國劇做任何的振興。

多年來雅音小集的票房一直一枝獨秀,其對觀眾的影響力,和郭小莊經年不斷的在校園作國劇講演,坦白說,在國劇推展上的意義上,絕非一般保守人士一句「它不是國劇」所能抹殺的,相反的,它已指出正宗傳統的四大劇團若不自覺,將新觀眾引進傳統戲園,國劇前途必然堪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