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芝與焦仲卿」觀後
【民眾日報/蕭颯】
1985-08-21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躊躇復反顧,行行意轉悲。
今朝與君兩分袂,
他年緣會欲問誰?
相約磐石共蒲柳,
生生世世永相隨。

梧桐葉落秋草萎,
華山道旁立墳碑。
白髮老婦徒自悔,
空聽枝頭鳥銜悲。
………

舞台的前面,深垂著一幅恍惚朦朧的紗幕,紗幕上投影出一幅古色古香的「木連理」圖臺,幽怨淒婉的歌聲,緩緩地自幕後傳出,如怨如嘆,似位似訴,聽來令人盪氣迴腸,久久不能釋懷……。

隨著這幽怨的歌聲接近尾聲時,紗幕徐徐地開啟,一丘荒塚,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墓旁蒼松綠梧,古木蘢蔥,一個白髮皤皤的老婦,孤伶伶地持著掃帚在清掃墓前的落葉;沒有喧天的鑼鼓,也沒有悠揚的絲竹,就在這樣如詩如畫、哀婉淒涼的氣氛中,幽幽地揭開了「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序幕……。

卜居高雄二十多年了,很難得有機會觀賞國劇。這次郭小莊小姐率領著她的「雅音小集」,來到文化中心作一年一度的巡迴公演,而且推出了她的新編戲碼「劉蘭芝與焦仲卿」,我有幸獲得寵邀,去觀賞了全劇的演出,重聆皮黃之音,就像遇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友一樣,心頭有一股無法形容的喜悅!

說到「劉蘭芝與焦仲卿」這個戲碼,我想讀者可能並不熟悉,但要是提起「孔雀東南飛」這個劇目,則大多數的戲迷都耳熟能詳,原因是這齣戲即是根據東漢時期有名的歌行「孔雀東南飛」改編而成:原詩多達三百五十七句,凡一千七百八十五字,為我國最早的敘事長詩。根據詩前的序言說:「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故事纏綿悱惻,情節哀艷感人;這就是「孔」劇的原始本事。

這次「雅音小集」將「孔雀東南飛」重新編撰,無論在情節、唱法和演出的效果上,都有重大的改變。就編劇來說,「劉」劇將整個的故事,分為序幕、議婚、佳期、楔子、遭譴、愴別、明誓、驚變、勸嫁、逼娶、迎親、殉情、尾聲等十三個單元,劇情緊湊而沒有冷場,如「序幕」所採用的倒敘手法,及第四單元的以「楔子」當作「過場」,都是一種大膽的突破。另外,最後的「殉情」,在原詩和以前的「孔」劇中,都是女的先投水,而後男主角始聞訊自縊,而新編的「劉」劇,卻把殉情安排在同一場景中,男女主角均不約而同的來到相逢舊地,訴說了各自感情的堅貞,同時也拆穿了焦母的狠心和詭詐,這種安排顯得有點「巧妙」,但世事原本就是「無巧不成書」的,也唯有這個「巧」字,才能增加戲劇的效果。

在表達方面,「雅音小集」早已突破傳統國劇的形式,而採用現代舞台劇「選擇寫實」的手法,再配以音響、燈光等效果,以加強視覺上的造型,使劇情更為突出、逼真。在音樂設計的方面,「劉」劇也有極為精緻的安排,如「序幕」和「楔子」兩個單元,採用了純樸的民歌旋律,由幕後合唱交代劇情,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敘述。此外,如洞房時的大段崑曲,顯得輕快而柔和;提水時由二簧散板轉快三眼,充分表現了哀怨的氣氛;到「愴別」時,由西皮倒板再轉流水,不但唱出了被休的激情,也吐盡了胸中的積怨,幾乎每一段唱詞都能緊扣聽眾的心弦,使之隨劇情激起喜、怒、哀、樂而產生共鳴。

一齣戲劇演出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必須各方面的條件,密切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全體演員的任命,更是成敗的關鍵。

「劉」劇有堅強的演員陣容,除了郭小莊的劉蘭芝之外,飾焦仲卿的曹復永,是當今菊壇的紅牌小生,此外,吳劍虹的焦母、馬嘉玲的焦妹,以及唐琪的王媒婆,也都有水準以上的演出。尤其是飾演女主角的郭小莊,演來更是絲絲入扣,從頭至尾,她都能牢牢的掌握觀眾的情緒,使觀眾隨她哭、隨她笑;陪她嘆息、陪她流淚。她在洞房中的婆娑舞影,會令人悠然神往;在雪地上淒苦的表情,又會使人覺得楚楚可憐!整整兩個小時,由於她演出逼真,真把全場的觀眾壓得透不過氣來。

國劇原就是一種精緻深邃的綜合藝術,一個成功的演員,必須冶歌、舞、唸、唱於一爐,其他諸如扮相、身段、動作、表情、功底等種種條件,都必須講究配合。好像是郭小莊小姐自己就曾說過:「老天給了我很優厚的條件,生來就教我獻身於國劇藝術。」的確,郭小莊小姐說得不錯!她的歌喉優美、扮相清麗、身段窈窕、體態輕盈,天生就具備了一個優秀演員的條件,再加上她後天努力鑽研,才換得今天的成就。也許很少有人了解一位國劇演員成功的辛酸?據郭小莊自己到鹿港的井邊去提水,又親自說:她為了表演「劉」劇「雪中提水」的那段戲,就曾經親自穿著布鞋到雪地去跌跤,這種敬業樂業、求真求實的精神,能不叫人肅然起敬!

在「雅音小集」沒有來到高雄演出之前,郭小莊小姐曾一度憂心忡忡,生怕在號稱「文化沙漠」的高雄市演出,會招攬不到觀眾,但事實證明郭小姐的擔心是多餘的,對於高水準的藝文活動,在一百三十多萬的高雄市民中,決不致找不到知音,像前次「雲門舞集」和這次「雅音小集」的演出,至善廳裡不是連走道上都塞滿了觀眾?我想這不特對高雄市民是一種榮耀;即對推行國劇運動不遺餘力的郭小莊小姐來說,多少總該是一種安慰!

總括來說,「雅音小集」所推出的「劉蘭芝與焦仲卿」,應該說是非常成功的,自然也不完全是無懈可擊,要是吹毛求疵的話,仍然可以從雞蛋裡挑出一些骨頭來。

世界上許多的事情,原就是優劣互見。即以「劉」劇所採用的「舞台寫實」效果來說,有些固然能夠加強氣氛醞釀,但同樣的也會產生若干破壞作用。例如第一場「序幕」和第二場「議婚」,只有民歌的合唱和冗長的對白,完全聽不到平劇的音樂,總覺得「文明戲」的意味太過濃厚,與後面的戲不太調和;第三場「佳期」,出現了幾個提燈的小孩,固然能夠增強寫實的效果,但小孩子訓練不易,隨團奔跑想也諸多不便,我真擔心萬一他們在台上哭著要撒尿,豈不是大煞風景?另外,在「殉情」的那場戲裡,焦仲卿與劉蘭芝見面之後,互相的怨懟多於體諒和憐愛,悲劇中有濃厚的喜劇意味,固然增加了輕鬆的戲劇效果,但莊嚴和淒涼的氣氛則嫌不足,不知道郭小姐可否考慮加一段唱詞?免得後面的「投河」和「上吊」顯得草率和突兀。還有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就是文、武場位置的安排。也許是囿於文化中心舞台的設計,這次的演出將文武場擺在台前,演奏時形成了一道「音簾」,使唱詞和道白不能直接輻射,使音質因干擾而失真,希望這只是我人的錯覺?還得請專家能加以研究。

當然,上面所提的只是一些小缺點,也許根本就不能算缺點,即算是,但就整劇的演出來說,卻是「瑕不掩瑜」。好在我對平劇原就是外行,說錯了,相信郭小姐也不會見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