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小集成立七年
改良國劇奮鬥不懈
【中央日報國際版/柴祖賢】
1986-08-23

「雅音小集」成立七年,從最早的「白蛇與許仙」到最近剛剛落幕的「再生緣」,一步一步為國劇開闢了另一片新天地。

回顧七年前,「雅音」剛成立,貼出第一齣戲─「白蛇與許仙」的宣傳海報時,就受到批評與攻擊,例如:劇本百分之九十五為抄襲大陸杜近芳之作、燈光不妥等,甚至連郭小莊改良國劇的勇氣,亦在老一輩演員的交相指責下,成了「國劇界的叛徒」、「亂改傳統國劇」、「走過去上海大舞台機關佈景的海派路線」等。然而七年來,雅音在國父紀念館的公演,每場三千座位都爆滿,以及徘徊館外,無票進場卻久久不願離去的年輕朋友們,在在證明了這位「國劇界的叛徒」所作的各種「離經背道」的改革,仍有存在的價值。

七年來,「雅音」的年度大戲始終都受人矚目。除了成立那年首演「白蛇與許仙」、「林沖夜奔」、「思凡」、「下山」外,六十九年的「感天動地竇娥冤」、「木蘭從軍」,七十年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更嘗試熔國劇與歌劇於一爐;接著,七十三年的「韓夫人」、七十四年的「焦仲卿與劉蘭芝」,到今年的「再生緣」,一系列的演出,可以看出郭小莊改良國劇的同時,在角色、意境經營上的所作的努力。「白蛇與許仙」劇情的曲折、竇娥的悲壯,木蘭的氣勢、梁祝的旖旎、韓夫人的英烈、劉蘭芝的悽苦,以及孟麗君戲劇性的發展和喜劇的收場,郭小莊在選擇劇目上,都是費過一番心思的。

除了早年的崑曲「思凡」、「下山」,郭小莊亦不忘在每年公演「雅音」的改良國劇時,同時推出傳統戲,諸如七十年和「梁祝」一起公演的「楊八妹」,七十三年和「韓夫人」一起公演的「紅娘」等,為的是什麼?明眼人都知道,小莊是為了避免「背棄國劇傳統」的罪名愈加愈深,再方面,「傳統」與「改良」國劇能夠有機會「較量」一下,未嘗不是件好事。

究竟「雅音」迷人之處何在?許多人都認為,是郭小莊那種為改良傳統國劇奮鬥不懈的精神,深深吸引了年輕的觀眾。

很多傳播媒體喜歡以「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形容郭小莊,郭小莊本人也毫不避諱地常將自己因排戲而汗濕了的衣裳示人。望著她日漸削瘦的臉頰,以及為排戲、練功而忙碌的生活,誰也不忍再對她多加苛求。在國劇老將逐漸凋謝,新人紛紛走向影劇圈的今日,的確需要有郭小莊這樣以全付心力投入國劇藝術的人。

郭小莊對「劇」的要求嚴格是出了名的,這一點,琴師朱少龍體驗最深刻。「雅音」其實沒有固定班底,每日伴著郭小莊吊嗓,朱老師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常年累月下來,難免有倦勤的時候,「明天休息吧!」朱老師試探著問道。「你忘了?我們這兒是沒有星期天的!」郭小莊堅決地表示。

一向的求好心切,使郭小莊往往為了一段唱腔而和拉琴的老師傅們僵持不下。「一定要這樣嗎?」「一定要的!」依然是那麼堅定的口吻。這種嚴格的要求並沒有白費,「雅音」成立至今,當年的抨擊,如今聲浪已漸遠,繼之而起的,是大多數年輕人的掌聲,以及一般觀眾與日俱增的讚許。

從改良傳統國劇的立場來看,郭小莊的勇氣、毅力與努力不懈,是值得佩服的;許多當年持相反論調的人,已逐漸認同郭小莊和「雅音小集」多年來努力的成果。

然而,在讚許與認可的同時,卻傳來「雅音個人色彩過重」的說法。國劇界年輕的一輩,秉持著「雅音」素來勇於改良的精神,另起爐灶,希望能一改「雅音」個人唱大角戲的方式,尋求集體創作的路子。

對此,郭小莊的反應是:「我能要求誰和我一樣每天起早爬晚地為『雅音』而付出一切?」話雖不錯,然而,繼七年前「白蛇與許仙」的劇本抄襲風波後,最近又傳出郭小莊去年演出的「焦仲卿與劉蘭芝」及今年公演的「再生緣」劇本作者另有其人的說法。據說「再生緣」隻字未改,而「焦仲卿與劉蘭芝」由於原劇本重頭戲在焦仲卿身上,卻因「雅音」素來的「傳統」─重頭戲均在旦角上,而使得劉蘭芝的戲份無形中加重了許多。

對此說法,郭小莊斷然否認。然而說者言之鑿鑿,並能出驗證,對郭小莊和「雅音」而言,不論事實真象如何,都將是一種遺憾。

郭小莊本人對此倒並不在乎,「這種譭謗,從雅音成立至今,我已聽得太多了,隨它去吧!」眼前,她最關心的是如何讓「雅音」的點點滴滴在社會上留下痕跡,甚至匯為洪流,重新掀起社會人士重視國劇的熱潮。於是「雅音」創立六年時,郭小莊成立了「雅音文化公司」,將歷來的作品製成錄音帶,化短暫為永恆,而這不過是她為國劇所作改良計畫中的第一步。

「十年後,希望『雅音國劇學校』也能順利成立!」郭小莊說,為了改良國劇能繼續綿延,她發下了宏願。「屆時,希望我能將棒子傳給有心改良國劇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