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與再生緣
【臺灣時報/蕭郎】
1986-11-12

國劇名伶郭小莊自創「雅音小集」,每年推出一齣新戲,她的目的是把傳統的國劇加以創新,藉以吸引新一代的觀眾,從她這幾年票房上的成就來看,這個目的已經達成,她的年度大戲每一推出,都會收到爆滿之效,尤其是年輕的觀眾特別多;但她的做法,也引起一些老戲迷的不諒解,認為她「離經叛道」。

傳統與創新,本來就是處於一個兩極的地位,如何加以調適,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國劇自清初盛行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演法、裝扮、動作、道具以至於唱腔、道白,差不多已經定型。也因此,它的觀眾也是定型的,近些年來,政府雖也大力提倡國劇,但成效不著,原因便是觀眾太少。

郭小莊原工花衫,兼及刀馬,在國劇歷史上,花衫而挑樑的,並不多見,她之所以能出類拔萃,俞大綱教授的「王魁負桂英」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國劇中有所謂「戲保人、人保戲」,俞大綱所編「王」劇,溶合了川劇「情探」的特點,更配合郭小莊個人的秉賦,為她的「雅音小集」奠定了基礎,加上郭小莊自己的努力,終於在國劇界開出了一條蹊徑。

「雅音小集」確實有創新的做法,每年改編一齣新戲便是一例,近三年來,陸續推出的是「韓夫人」、「劉蘭芝與焦仲卿」和「再生緣」,「韓夫人」本梁紅玉擂鼓戰金山,「劉蘭芝與焦仲卿」本孔雀東南飛,「再生緣」本孟麗君,都是老戲,郭小莊把它全部翻新,甚至於加上了佈景,配上國樂,在老戲迷來說,這簡直是野狐禪,而對年輕一代的觀眾而言,卻有面目一新之樂。

撇開新、舊的觀點,祇就今年的「再生緣」加以剖析,便可以看出郭小莊的雄心,是想根本改造國劇的面目,她的步伐跨得很快,而使得國劇的特色,受到考驗,這齣戲雖然是舊戲的人物,但已全部換上了新姿,過去在台北、台南推出時,也曾有過不同的反映,本月十六日,「再生緣」將在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上演,筆者前曾先睹為快,此特一抒觀感。

今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國劇界為紀念 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舉行盛大的國劇聯演,郭小莊應邀演出,她本來也想把「再生緣」拿出來,但因為聯演的劇目以傳統為主,所以幾經商量,她改演「得意緣」,這雖然並不表示她的創新受到排斥,可是國劇界並不完全認同,是可以斷言的。

那麼,「再生緣」到底「新」到什麼程度呢?要了解它的脈絡,先要弄清楚這齣戲原本不是京朝派的老戲,它是由民間通俗小說改編而成的連台本戲,在上海首演,原來小說的名稱是「龍鳳再生緣」,連演時稱為「華麗緣」,共十二本,其中情節相當複雜,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元朝,主角除了孟麗君和皇甫少華以外,還有少華的姐姐皇甫長華,後來被選入宮為后;以及代孟麗君出嫁的蘇映雪,奸臣劉奎壁國舅的妹妹劉燕玉,風流自賞的皇帝等等,所以能連排十二本。

海派的連台本戲自然不合現代化的要求,郭小莊的本子,祇不過保留了孟麗君這個主角,把脫靴的一段也「馬」去了,這雖然提高了格調,卻使戲劇氣氛轉弱,須知,孟麗君脫靴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哩!

郭小莊的「再生緣」,等於把整個劇本「再生」了,原有的形式已不復見,脫靴一場改以遊宮來代替,至於一些枝節性的人物,全部被刪除,因此這是一部「新」戲,舊有的風格完全消失,在戲劇的節奏感方面,確是很明快,而且把所有的主線集中在孟麗君身上,在國劇的精神而言,這倒是很合乎傳統的。

除了故事「新」以外,唱腔也有很大的革「新」,在這齣戲裡,郭小莊除了頭、尾是以本來面目出現外,大部分均以小生的裝扮,唱腔自然也以娃娃調為主,她的琴師朱少龍譜了不少新腔,甚至用上了最難的反西皮,這雖然表示她在唱腔方面的創意,但變化太多,無法充分顯現皮黃的韻味,在「劉蘭芝與焦仲卿」中,郭小莊也有此病,「再」劇依然,我們總覺得,郭小莊的私人戲碼中,除了「王魁負桂英」是經過鍾鍊的以外,所有的新戲都不夠精緻,所以我倒希望她排新戲之餘,該把過去的戲,再從頭排一排,去蕪存菁,或許可以有更多的傑作傳世。

舞台設計更是大創新,幾乎擺脫了國劇的抽象傳統,佈景、燈光甚至還加上了音效,現代化的科技,在「再」劇中佔了很大的份量,所以能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受,尤其是伴隨皇帝遊宮,宮燈紗扇,翠輦流蘇,幾乎成了實景,由抽象進入了具象。

改編後的「再生緣」,基本上已經溶合了西洋戲劇的技法,包括時空的轉換,場景的安排,在視覺果上有相當的成就,不過過份現代化的結果,使戲劇的張力不夠,說服性減低,在演述了一個故事以後,不能使人有低迴咀嚼的感受,這是老戲迷難以完全認同的主因。

「雅音」一年一戲,實在也相當吃力,其實,有些老戲可以加以整理,不一定全部新編,郭小莊給國劇注入了新生命,但如果一唱之後,便束諸高閣,恐怕就不是她改革國劇的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