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與創新
從藝術觀點看「雅音小集」
【台灣新聞報/楊濤】
1986-12-06

有人說:某種藝術發展到了飽和點,成為一種固定形式之後,假若予以改變或突破,往往會遭受非議和反對,甚至動輒得咎,國畫如此、古詩如此、國劇亦何嘗不然。

其實任何藝術,如果泥古不化,固步自封,不能湧動時代脈搏而疏離群眾,則無異抱殘守缺、自絕於人,必然步入被厭棄、淘汰的命運。

換句話說:任何藝術,必須結合時代,注輸新血,深入群眾,才有盎然的生機和蓬勃的發展。

但是突破與創新,並不是割棄傳統,或離經叛道式的標新立異,以譁眾取寵,沽名釣譽,它必須從傳統的土壤中培育出新芽,綻放更絢麗、更璀燦的花朵,和更豐碩、更甜美的果實來。然而這條道路,是相當坎坷的,勢必經過長期的努力、掙扎和艱苦奮鬥,始能熬出頭來,有所成就。

可喜的是,當前藝術界,產生了三個最特出的範例:話劇界的「蘭陵劇坊」,舞蹈界的「雲門舞集」,以及國劇界的「雅音小集」。他們都是經過多年的孕育、蛻變與挫折;忍受保守人士的責難和排斥,才贏得今天社會大眾的認同與肯定。

「雅音小集」本年公演的新戲「再生緣」,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熱烈的迴響,單就高雄一地而言,偌大的中正文化中心「至德堂」兩千二百個位子,座無虛席,如果不是售票入場,其轟動的情況,必然更為爆滿,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它獲得了大批青年男女的喜愛。

平常一般國劇團隊的演出,不售票,能上五成座,就算令人喜出望外了;而且觀眾群中多半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假使是售票入場,觀眾人數,恐怕還要打個五折,這種情況和「雅音小集」對比,相形之下,是一項不容否認的事實,分析其個中原因,依筆者一個外行人的看法,約有以下三點:

一、領導者的犧牲奉獻

「蘭陵劇坊」當初在沒有經濟支援,沒有排演場地的艱困情況下,曾經不止一次面臨解散的危機;「雲門舞集」當年在奮鬥的坎坷過程中,也有過三餐不的窘境,領導者和參與的成員,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毅力,和犧牲奉獻的精神,決不可能有今日的成就。

「雅音小集」自成立以來,郭小莊便全心全意的投入,刻意要為國劇開拓一條新路,不斷克服許多困難、挫折,每年編排新戲,到各地演出;在長期的忙碌中,連自己的終身大事也耽擱下來了,有人問到這個問題時,她自我解嘲地說:「沒人要,我就嫁給『雅音小集』算了。」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台前的成就,是幕後辛酸的耕耘者一點一滴心血和汗水換來的。

二、在演出的形式上

(一)斟酌劇情恰當的分場,有如小說中的段落分明,給人以簡明、輕快的感受,洗除了冗長、沉悶的氛圍。

(二)壯觀、富麗的佈景,充實而美化了傳統國劇演出中,空蕩、單調的背景。

(三)稍加具象化的大小道具,豐富了劇情的內涵,更增強了吸引觀眾的親和力。

(四)利用暗場更換佈景、道具,統一制定檢場人的服裝,避免了破壞舞台畫面的美感。

(五)利用幻燈字幕介紹劇情,排除了視聽障礙。

(六)此外尚有龍套陣容多達四十二人,使演出聲勢壯闊,畫面充實生動。

三、在劇情處理上

(一)以現代戲劇結構處理的手法,塑造了衝突、懸疑、曲折、趣味的強烈戲劇性,扣動觀眾的心弦。

(二)保持傳統國劇的實質,就原有的曲調、唱腔,賦以新詞和新的做表身段,刻畫出鮮活的劇中人物,引起觀眾由衷的共鳴。

四、在聲、光配合上

(一)除文武場外,更有一個大型的國樂團,配合劇情推展及人物心理變化,以各項不同的樂器和適切的曲調,巧妙的發揮了烘托的效果。

(二)用靈活的燈光變化,將劇情和人物轉變的過程,做適當的詮釋,掌握了時空交替中的活潑節奏。

「雅音小集」的演出成功,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譬如文武場和國樂團,安置在舞台前面,使之喧賓奪主,吃掉了演員的聲音,自然也削弱了戲劇的效果;是否可改在幕後或分居舞台兩側,在觀眾看不到的位置,既能避免過當的音量干擾,也可保持完整的舞台畫面美感;這在傳統規矩的立場而言,想必是期期為不可,但是突破窠臼,排除成見,才有開創完美藝術的新機。

事實上,近來其他的國劇團隊,也有了若干類似上述各項或多或少的改進,這是可喜的現象,但願此一傳統的國粹劇藝,能因而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