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魁負桂英」說起
【中華日報/南有洲】
1987-04-14

「王魁負桂英」這齣戲,大約在我們戲劇史上很早就已存在了。近年來,由於郭小莊小姐的一再新編演出,許多人都獲得耳濡目染的機會。這齣戲所以多少年來膾炙人口,有其在情節上相當扣人心弦的原因在。雖然各家各地的演出在情節上有小異,但妓女情深,供養落難公子,才郎中魁,變臉負心的情節模式,可以說透露了人性相當普遍的一種傾向,而其行徑卻嚴重悖背人情義理。這中間,負心的傾向與嚴重的反情理所形成的矛盾與悲劇的震撼,便能相當深入地感染人心,令人百看不厭,且看後低迴思索,各作各的解釋,各下各的結論。這個情節模式,事實上不但在國內歷代小說稗史戲劇中屢被應用,日、韓小說中也多有所見。可見娼妓情癡、書生不義,在東方文化圈裡是常常會發生的事情。

撇開小說、戲劇不談,談談在現實生活中,書生為何常常終難貫澈對妓女的情義?可能也是有意義的事情。

落難的書生,書生在窮困時很容易接受妓女的情。當書生接受妓女的情時,他可能是受盡人間白眼,而妓女獨鍾情之,許之以身、助之以金。這個情景是很容易令書生感動的。書生受美人恩,大約心中也是想,一朝若有飛黃騰達之時,一定先報漂母一飯之恩,併償美人之情,讓妓女過好日子,天長地久……。人在未飛黃騰達時很難想像飛黃騰達後的現實環境如何。在落難時,人很容易以為一旦飛黃騰達,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另外,在妓女這一面,既淪為妓女,此生還有什麼指望?身邊有點積蓄,剛剛遇到一個落難書生,幫助這個書生好像是很愉快的。第一、書生雖落難,但其為書生的身份是受到社會道德的肯定的。第二、書生是可能有前途的。第三、救一個書生而如果因此獲得一個未來的歸宿,對妓女而言,未嘗不是一種很好的「投資」。書生若不落難,他怎會來娶一個妓女。

於是,書生與妓女的恩情就這樣開始。這種情,在表面上是非功利的。實際上是精神上的互相需要──落難者需要以安慰鼓勵,妓女需要寄托──所形成的結合。倘若書生上京趕考之後一榜落第,根本未能飛黃騰達。這種情節只留下前半段美麗的回憶,未嘗不是好事。但若「不幸」而書生中了狀元,從此平步青雲,事情就複雜了。

書生踏上仕途之後,可能會發現他在官場中的前途比想像中複雜難為,未來更充滿險阻。如果此時有一個官場老前輩要將女兒嫁給他,書生處此環境,實比從前需要妓女時更需要這層人事關係!於是書生衡量得失,可能就狠下心來捨棄信誓旦旦的妓女了。

慢說書生要貫澈盟誓甚難,便是書生堅持回鄉娶那恩重如山的妓女,他未來的環境又那能容納一個妓女出身的女人!假定書生貫澈原則,未變成負心人,他們結合後的生活會兩人都很痛苦,終至互相埋怨,悔不當初。這樣的社會結構,根本上書生報恩的美談只能在小說中存在,讓讀者開開心而已。

現實社會中,類似「王魁負桂英」的事情可能經常在發生。對當事人而言,這是切齒之恨,但許多事,冷靜想一想,也有其所以發生的來龍去脈。與其以仇恨之心面臨,何不退一步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