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雅音演出對人生會有啟示
【民生報/谷聲】
1988-05-09

休養一年後,「雅音小集」再度出發,推出他們的年度新作「孔雀膽」,使在一片低潮中的國劇演出活動,重現轉機。不僅場內的觀眾滿坑滿谷,場外的預購座券者,散發各式藝術活動宣傳品的推介員,以及隨興而來湊湊熱鬧的來往行人等,也使並非鬧區的社教館門口,頓時顯得車水馬龍。

連國家劇院在各方的「企盼」,甚至可以說是「壓力」之下,但或許是顧慮到「成本回收」的問題,於幾度參酌,一直到非解決不可時,也僅僅願在一個月裡排出三天的檔期來演國劇。

國家劇院的氣勢是何其雄厚!然而一個月也才願「政策性」的安排三天演國劇,其他的日子寧願輪空在那裡,說實在的話,如果再瞭解一下他們的賣座情況,才會覺得也真夠難為他們了!

而郭小莊,憑她的一些微薄力量,竟膽敢以一個戲,在社教館連演七天。

假若把這兩件事併比,也就可以看得出:究竟誰在為國劇的推展而努力?誰的方式才能得到大眾的歡迎與肯定?

在這一個多元化、具有強烈選擇性的開放社會裡,我實在無意凸顯某個人的個人英雄色彩,更不願、也不必去為誰塑造一個「權威」的形象;我之所以把這兩個事例攤出來供大家檢討反省,也只是想為國劇的推展,文化的薪傳,多找出幾支碩壯的,強韌的耕耘隊伍。

過去,有些人把話說得太多了,也說得太久了,但總是沒有實效;到最後,連說那些話,連負那些責任的人士們,也不得不說,國劇在式微之中,因為觀眾是越來越少了。

為什麼會那樣?當然他們也會說出好多好多的理由,去寬恕自己、苛責別人,就是總沒有觸及到正題。

日昨閱報,有人指出:郭小莊的作法是使「傳統國劇」發揮了「國劇傳統」的精神。的確是一言中的。

國劇的傳統是什麼?就是「有容乃大」,也正因為在「時間」上它承續了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在「空間」上它又融匯了各地方劇藝的精華,因而它才壯大,繁茂了起來,並還被大眾尊稱為「國劇」。

每一次的「雅音」年度演出,無不把舞台設計、燈光設計、服飾的考證與裁製、以及音樂的編譜、配器,都委請各行的專業人才予以策劃、製作、執行。而這些又都是一般的所謂「傳統國劇」所最易疏忽,甚而還有人認為是不屑如此者,我想基本的差異在此。

「傳統」是什麼?並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規,相反地,還應該是不斷地推陳出新。

看看「孔雀膽」的演員陣容,那一個不是傳統國劇的從業人員?那一個又不是「內行人」?那一個又沒有在日趨冷落的戲院子裡演過戲?但就是經過了「雅音體」的組合後,其作為就判若兩人,其效果也別在天壤,這些事實,足可為我們的國劇推展工作指出一條明路。

戲劇是一種綜合藝術,一定要有更多人的智慧結晶去支持。在「雅音體」的演出中,連每一個邊配、甚至是個龍套人物也都有戲,也都發揮了螺絲釘的效果。

恕我未對「孔雀膽」的細節加以析述,我想這些可以由身歷其境的觀眾去感受。但我想說的是,看「雅音」的演出,你會覺得團隊合作的重要,對人生這是一項大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