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寫不出兩個「京」字
梅葆玖郭小莊等座談京劇改革與發展
【大公報/葉中敏】
1988-10-29

台灣「雅音小集」於本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大會堂音樂廳參與市政局「亞洲藝術節」的演出,而緊接著由二十八日起,應香港聯藝娛樂公司邀請,梅葆玖暨北京京劇院名角來港舉行「紀念梅蘭芳大師京劇藝術經典作品匯演」。兩項京劇活動,不僅為本港藝壇帶來一番熱鬧,而且首次出現了海峽兩岸京劇藝術工作者在港聚首歡談、交流觀摩的可喜情景。

近幾年,內地京劇團接連到港演出,台灣京劇界經常有人專程來港看戲,但格於情勢禁忌,只敢悄悄的入座,個別通過友人介紹與大陸京劇演員見面的,也只是私下靜靜進行,生怕一旦公開了會惹來麻煩和不便。

此外,大陸近年錄製出版的京劇錄音帶、錄像帶,也總會「第一時間」在台灣出現。如去年底在北京舉行的全國京劇青年演員大獎賽,電視台現場轉播的實況錄像,很快就已經傳到了台灣。所以,盡管睽違阻隔,但實際上,兩地的京劇同行早已彼此知聞、互相欣賞,甚至對方有什麼拿手劇目、絕活高招,也瞭如指掌,真可說是素未謀面,但神交已久。

隨著海峽兩岸形勢的發展,兩地京劇界同行衝破隔膜、建立友誼的時刻終於來到了。一些有心人士曾經預測,兩岸的正式交流接觸,很可能是打從文化體育活動開始,而古老、傳統的京劇藝術,正好最適宜扮演這個角色。

在天時、地利、人和種種條件配合下,比美舞台上多少大團圓式喜劇的一幕「相見歡」,終於在港打響鑼鼓、拉開帷幕了。而早在郭小莊、梅葆玖兩人先後率團到港演出,而演期又如此接近的消息公佈後,戲迷觀眾都已經在猜測,梅葆玖會去看郭小莊的戲嗎?兩人在港有可能同台合演嗎?

答案是:梅葆玖、葉少蘭等在抵港當晚就去大會堂音樂廳觀看郭小莊的《王魁負桂英》,而且對郭的創新精神甚為欣賞;而為了一睹這位梅氏嫡傳的舞台風采,郭小莊特地在港多留一天,在梅葆玖首晚演出《穆桂英掛帥》時作了新光戲院座上客,看畢對大陸劇團的整齊陣容及梅葆玖的「角兒」氣派深表佩服。而在欣賞對方的舞台「玩藝兒」之外,雙方還互相到後台探訪,親切地握手合照,祝賀演出成功。

而更為難的是,這種初次建立的接觸聯繫,並不僅僅是止於禮節性的拜訪、客套;很快地,兩岸京劇界的現狀和京劇藝術今後如何繼承、發展這一重大問題,不約而同成為兩岸同行的交談話題。既然機會這麼難得,在兩團交接演出的緊張空間,兩岸十多位名角抓緊時間坐到一起,就這個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作了一次交流討論,邊吃邊談,無拘無束,彼此均表達了今後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發展京劇藝術的願望和信心。

當日出席的內地京劇演員有:梅葆玖、葉少蘭、梅葆玥、沈小梅、譚元壽、馬長禮,「雅音」成員有:郭小莊、曹復永、陳元正、哈元章、朱陸豪;此外,在港的內地青年武生、「銀都」演員劉子蔚,以及台灣的青衣魏海敏、小生馬玉琪也參加了談話。

以下是兩岸京劇同行發言的內容,郭小莊等客氣,要內地同行先談。

梅葆玖(北京):
明年「拴」在一起演幾齣戲

梅葆玖: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大家坐到一塊聊聊,不管什麼你那邊、我那邊啦,反正京劇就只有一個。我一到香港就看了郭小姐的演出,《王魁負桂英》是傳統題材了,但經過你們一整理,加強了表演氣氛,就抓住了觀眾,看戲時台下很安靜。海神廟那場相當感人。雖然用了一些新手法,但唱、唸、曲牌都還是傳統的,並沒有離開京劇。我很同意京劇必須要跟上時代,為了吸引年輕觀眾,不妨使用各種新手法,再慢慢讓他們了解。否則京劇的觀眾越來越少,那就麻煩啦!

我還有一個意見,就是京劇界必須要有尖子演員,年輕一代有好苗子的要大力培養,沒有尖子不行。

今天在座的,小生、老旦、旦角、武生各個行當的人全都齊了,明年有機會,大家「拴」在一起,演幾齣戲,再共商發展京劇事業的大計。

葉少蘭(北京):
我不希望京劇會進博物館

葉少蘭:到港後看了郭小姐,還有與我同是小生行當的曹復永的演出,我覺得很精采,我首先對在座的同行朋友們表示祝賀。我曾經看過郭小姐的一個講話錄像,談到京劇的未來,表示要有希望和信心。我很同意這個講法,對京劇的未來,我們都要有信心。我不希望京劇有一天會進博物館。時代進步了,京劇要發展,在繼承、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來發展。我們也在編新戲,搞新編歷史劇,是否成功,還要反覆實踐。但要發展就一定要有人工作。你們已經做了不少工作,我們大家都要齊心協力,讓京劇藝術發展下去,希望以後大家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梅葆玥:我也是飯沒吃就去看戲了,看了很高興,過去在雜誌、錄像中對你們的情況也知道一點,有機會我們大家一塊演演。

沈小梅:你們的戲有不少新東西,但看下去還是京劇。記得當年梅蘭芳老師說過一句話,叫做「移步不換形」,我覺得京劇改革應該按照這個方向去做。改得太多,老觀眾不承認;不改,又沒有新觀眾。要改得好,讓老觀眾承認,新觀眾接受。

郭小莊(台灣):
最要緊同心協力彼此尊重

郭小莊:今天有機會與各位前輩見面談談,我覺得很高興。從十多年前成立「雅音小集」至今,我所追求的目標就正如大家剛才所說的樣。我認為最重要的首先是了解傳統、學習傳統,然後才邁出一大步。而這一大步是很不容易的,必須要有傳統作基礎。我記得俞大綱老師生前說過,京劇藝術是最有生命力的,但需要由你們演戲的人去灌溉。我們當演員的,可以隨著年齡而成長,我原本是學花旦的,現在演青衣了。戲劇本身也要成長。有些人希望京劇永遠一成不變,那京劇可能就會在我們這一代中止了。

在座的各位老師都是真正的專家,是我一向佩服的,你們來看我的戲,得到你們鼓勵,我很高興。我常覺得,京劇這條路是很苦、甚至很孤獨的,沒有止境,需要無比的毅力與耐力。就像各位老師所說,我們之間最要緊的是齊心合力,彼此尊重,多勉勵年輕人,要努力、要有自信心。大家都能如此,國劇就能新生。

我父親是位老戲迷、票友,我從小就聽他講梅蘭芳、葉盛蘭;沒想到今天我能見到梅葆玖老師、葉少蘭老師,我真的好開心。

魏海敏:我這次很高興有機會向幾位老師當面討教,京劇在台灣到底是支流嘛,不夠豐富,我希望多演些好戲。不久前我在台灣演了改編自莎士比亞原著的京劇《麥克白》,我覺得這個方法也很好,人家的故事,自己的表演,而且有助於將京劇介紹到全世界去。

曹復永:我一直很嚮往有這樣的機會,剛才聽了各位老師所講,真像上了一課那樣。重覆的話就不再講了。但我真的覺得我們很需要有交流的機會,台灣是怎樣學的、怎樣演的,大陸在保留傳統上又是怎樣的。我們過去缺少溝通,我們做的實際上是一樣的東西,將來應該更溝通。我們這一代,應負起讓京劇為社會所認可的責任。我們應該團結,一定要團結。

朱陸豪:我算是在台灣長大的新生代京劇演員吧。平日除了工作,我們都盡量把京劇推廣到青年中去,到初中、高中、大學去演講、示範。現在資訊豐富,青年們沒時間到劇場看京劇,我們就要走出去,傳播京劇,就像傳福音那樣,多年下來,就會有結果。

譚元壽(北京):
老的都改了京劇也就完了

譚元壽:我從事京劇工作五十多年了。京劇是要改,但怎麼改?我認為先要繼承、才有改革,否則把老的、好的都改了,這京劇也就完了。把鋼琴、大提琴都擺上去了,看京戲幹嗎?不如去聽交響樂。老的全不要,不是改,是毀。我唱了五十三年的戲,有些戲至今我不敢大膽的動。但時代是不一樣了,跟不上,觀眾就會不要你。如果我還是完全按八十年前我曾祖父譚鑫培的唱法,早就完了,我也在改。今人可以比前人大膽些,但大膽不能過頭。

劉子蔚(香港):
我喜歡「樣板戲」的音樂伴奏

劉子蔚:我是主張改的,因為不改就沒有希望。可能是由於我們接觸京劇是從「樣板戲」開始而不是從傳統戲開始的吧,我喜歡「樣板戲」,政治上不管,我喜歡它的音樂。我在大陸的很多年輕朋友也喜歡。傳統京劇的伴奏太單調。從京劇的發展來說,一定要把年輕人吸引到劇場,音樂可以起很大的作用。郭小姐的戲用了很多新手法,把激光也用進去了,加強了演出的氣氛效果,如果「樣板戲」那時有激光,肯定也會用上去,因為當時是把最好的東西都用上去的。

馬長禮:我今年五十八歲了,又不老、又不小,很難受。我想我們可以算是一個橋樑吧,把老的東西接下來,傳下去。看了《王魁負桂英》,很乾淨利落,觀眾看得明白,海神廟的灰幕佈景很好,舞蹈有些不錯,笙、笛子也加得適中,郭小姐的腳底下、水袖,看得出功底很好,沒幾年幼功不成。希望大家以後多交流、研究,一筆寫不出兩個「京」字嘛。

陳元正:我個人是玩票出身,不是坐科的,這回來港是陪小莊演出。對京劇傳統藝術,大家都有些構想,都希望保存、發揚下去。京劇這東西,到我們這一代還是很純的、保留的多。為了追上時代,吸引新觀眾,京劇是要改,但要有範圍的去改,好的東西必須保留下去。(本報記者葉中敏筆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