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綾恨 又一次高難度的演出
【民生報/心怡】
1989-07-22

●郭小莊再度展現了她在豐富國劇表演內涵上的功力,夠勇敢,也夠強韌。

「紅綾恨」的推出,正逢「雅音」創立十周年,也是「雅音體」的國劇首度到國家劇院上演。

國家劇院有新穎與完善的一流舞台設備,但傳統國劇以往卻很少用得到,不能不說是件非常可惜的事。這次雅音演出的「紅綾恨」,從開頭就是以利用國家劇院的種種設置為設計標的,的確也為國劇觀眾開拓了視野。

長平公主,為明末崇禎皇帝之女,史有其人,是個悲劇人物,但其「悲」並非懦懦弱弱、窩窩囊囊的宿命論者,而是生活在因循苟且、了無生氣的時代逆流中,要與天爭、與地爭、與人爭,雖未能挽狂瀾於既倒,但也在為大義「揚眉」,為忠義「吐氣」之後,以死明志,可說是名節雙全。

是一種高難度的表演,聞編劇王安祈博士言,在她們研商雅音年度演出的新劇編寫之前,郭小莊曾有一次撇開了國劇的話題,而滔滔不絕地訴說了她對當前社會脫序現象的悲憤,甚而熱淚盈眶,激動地嚷著「為什麼那麼多人不知珍惜!」王安祈表示:那時她已體認到,郭小莊所關心的不只是唱腔、身段等單純的「戲」的表演,更是這個時代、社會與整個人生。

於是在演鬼、演妖、演妓、演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之外,才想出了這個能對人有所警惕與啟發的戲。

於唱段的安排上,編劇王安祈也許是有意另闢句式結構的新境,已少有傳統式的「三三四」或「二二三」的型態,而是以不失文學意味的口語,卻了無「模式」束縛的方式撰寫,新雖新矣,然對編腔及演唱者確是一大考驗,而雅音的演出也都一一臻於佳境,這不能不說是雅音的一個傳統──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裡去創出自己的道路,也算得上是務實的科學精神。

說到實驗的嘗試,莫過於舞台設計,多場演出,都啟用了立體式的佈景,尤其是一些「台階」的設計──金殿、御花園、尼庵,都設計了台階,而且也安排演員在台階上移動,雖然失卻了在傳統劇藝中上階下階的優美身段表現,但也使舞台的空間多了變化。如要在二者的得失間做比較,應該是互有短長,不過將來還可能有新轉變,如追求寫意的情趣,不失為兩全之計。走筆至此,不禁懷念當年雅音曾經啟用過的類如張大千潑墨式布幕,氣勢亦屬萬千。

戲,尤其是國劇,是整體表現的綜合藝術,而這一概念的闡揚,更是雅音的招牌之一,紅綾恨的演員,照樣涵蓋了壯、青、少三代,也照樣能在雅音的這一感召中,不論戲份的多少,也都各有出色的表演。

再一次地確認,「雅音」已可視之為品質保證的代名詞,也始終站在觀眾的立場去充實國劇、推出劇目。他們是有理想,更有活力的一群,並且已在我們這個社會中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效果。當然這一點並非臆測之詞,從觀眾熱烈回應的程度上,就可得到明證。

(作者心怡為國劇劇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