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與藝人對談中西戲劇
閻振瀛暢談學理 郭小莊傾訴體驗 聽眾上了一課
【中華日報】
1990-03-04

【南市訊】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閻振瀛和雅音小集創辦人郭小莊,三日下午在台南市立圖書館育樂堂進行對話,共同闡述「中西戲劇的發展與風貌」,由中華日報副刊主編蔡文甫主持。

昨天的「對談」為本報與台南市立圖書館合辦的「文學與人生」系列講座的第一波。廿七日第二波將邀請的作家為張曉風。

閻振瀛的開場白是「很榮幸與郭小姐同台演講而非演出。」使得場面氣氛一開始就十分融洽。

他認為,任何文學藝術,都是一個民族的心靈產物,可以見出一個民族的「心靈結構」。如國劇、皮簧戲都足表現中華民族的「人道」特色。

他說,中國的民族心靈結構和文化特質,就是熱愛「有情世界」。不論文學戲劇、詩歌,均為對「情」字闡述的作品。而西方文學最早要推荷馬的敘事詩「伊里亞得」、「奧狄賽」。西方的詩人常是客觀的「觀察員」,情感不介入。

中國的詩篇常以短短數行就令讀者盪氣迴腸;而西方敘事詩動輒萬行,故事極長。就因為篇長,結構、組織和邏輯,遂成為特徵,發展到戲劇、小說,都脫不開這個特色。反觀我國的詩文化和戲劇,對結構就不注重,只要能表達「情」字就足矣。

閻振瀛說,「情」的性格較曖昧而含蓄,長久以來,更影響到中國的民族性格。表現在戲劇上亦然。另方面我國著重藝文「載道」,藝術家對作品,只要達到載道目的,其餘的變化,均屬末節。形成不求變的特徵。

郭小莊首先強調自己是藝術工作者,而非明星,必須求變,推陳出新。她說早期國劇以酬神為主,簡陋的戲台和設施造成許多「意象化」的特色。如一支鞭子表示一匹馬、十人代表百人……。

出身劇校的郭小莊認為,傳統國劇對「技術」方面較注重,但觀念上的訓練則闕如。郭小莊說,過去俞大綱教授指導演員,強調要從詩詞著手,要能體會角色的情感,反映其內心世界。

話鋒一轉,郭小莊強調戲劇要能和時代相結合。她認為如今演員要能把「傳統」演出方式中,現今觀眾無法接受、體會之處,加以修改。

她說,現今舞台寬廣,要顧及觀眾的視覺效果,就要有更豐富的場景,以燈光等器材輔助氣氛的營造。而發行錄影帶、錄音帶,使戲劇進入家庭,也是必要做法。

郭小莊提出,國劇發展可朝視覺效果的豐富化來改良。並著重演員的內在表達和全劇的整體表現,非僅強調於一、二演員的演出。

閻振瀛說,國劇向以唱腔、做功來分派別,著重演員自身表現。因此他同意郭小莊的意見,將國劇朝向視覺藝術的發展,應是較有利。並且觀摩西方戲劇、舞蹈的特點,達到取法目的。

針對文武場的擴編和改變,閻振瀛說,文武場根據唱腔而來,倘使改造了文武場格局,唱腔就得跟著改。

郭小莊答覆聽眾李文治的「個人表現」問題,說本身創設雅音小集,從來就不希望只突出個人。只期求在整體演出上的成功。而深入角色內心表達,也是長久以來致力的方向。

該「對談」在四時卅分結束,主持人蔡文甫說,聆聽這麼精采的對話,彷彿上了一堂課,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