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造戲 可大可遠
出於傳統而不傳統 迭出新意孕育新機
【民生報/陳宏】
1990-12-13

看過了雅音小集的年度大戲「問天」,似乎又感覺到在國劇發展的坎坷路程上,還是存在著大好的生機。

那不是指社教館觀眾席上滿坑滿谷的熱鬧景象;也不是指在冷鋒壓境下的社教館外,仍然有摩肩接踵購票無門的人群。(這次,社教館批駁了雅音加售若干站票的要求,而對號的座券又早被預購一空)

然而我所要陳述的並不是那些,而是指雅音演出的本身。他們真的是體悟到了,並進而還實踐了國劇當年之所以能壯大的訣竅──保持住自己的特色,再融匯各方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優點,在有容乃大的鐵律中,使得自己也益形亮麗。

任何藝事,很難能離群索居,只有與社會大眾的脈動相通,才能受到大家的歡迎。可喜的是,雅音沒有被「傳統」絆住,反而在自己得天獨厚的傳統土壤中,再擷取了外界陽光、雨水,終而冒出新幹,並綻放出花朵。

「問天」的劇作,選材自彼岸的梨園戲,原作諒也係有感而發,對人性、道學,民間意願、與官方要求,都有尖銳的對比批判。然經王安祈教授改編後,保留下原有的故事脈絡,最後,還能在博人一粲之餘,留給每一觀眾一個很大的迴想空間。

舞台與燈光的設計,一向都是「雅音體」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不過,他們並未受自成的格局所限,年年都思自我突破。這一次,他們在台上又架了一個台,七場戲中有六場戲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表演,增加了深度、層次,擴大了演員表演的領域,也使觀眾的視界更透徹、不致因座位角度的原因,好像演員重疊在一起一樣。這樣的處理,既可解釋為閣樓,也可視之為亭台,頗為獨特。

原先以為受到影響的,可能是身段的表演,然經實際觀賞,這個七階九步的高台,無分生旦並無窒礙之處,而且未損其莊重或婀娜之姿,可見他們也都下過幾番調適的功夫。

綜聆全劇,唱腔的板式安排得很妥適,譜得也很好、腔隨意轉,沒有賣弄,也未刻意花稍,但都超越了老套窠臼,並均悅耳動聽,清新可喜。

郭小莊個人的演技,固然沒有話說,與她演對手戲的小生曹復永、丑角吳劍虹,俱為籌創雅音以來的夥伴,默契良好,不在話下。值得重視的是,這次雅音還起用了新秀,如朱民玲、李莉玲、劉嘉玉、王菁等,也都能在「雅音體」的嚴格考驗中,一展所長。

眾所周知,雅音是一個沒有班底的純民間團體,僅是憑著郭小莊的號召,以及琴師朱少龍的支持,才把也有意重振國劇光輝的內行演員、以及外行人士,凝聚在一起。

以「問天」為例,你也許不覺得台上有多少人,可是每次排戲,到了吃飯時刻,據說九十個餐盒,是一個也少不得。

誠然,戲劇是一種表演藝術,但它必須要結合更複雜的綜合工作群,才能使這台戲唱得好、唱得大家愛看。

雅音小集悟到這些,也做到了這些。希望這個影響會擴大,那麼,我們的國劇也必然能振衰起敝了。(本文作者為劇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