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寫實《歸越情》
【中國時報/王安祈】
1993-12-08

相較於梅派戲的空靈,雅音小集的《歸越情》無疑多了幾分寫實色彩,這或許更能符合現代觀眾對戲劇「直接動人」的要求。

■王安祈(清大中文系主任)
傳統戲曲不僅在表演上以虛擬象徵為原則,甚至連情感境界的營造,也都要求抽象寫意。這種傾向在梅派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許多情意的傳達,似乎並不仰賴情節,表演者的一句唱腔、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足以超越劇中人、穿過劇情而直接向觀眾散發魅力。

試想洛神和曹植的浪漫愛情傳說中,有多少曲折的過程可供編劇操作,然而,當梅派的高華唱腔和洛水甄妃疊合為一時,編劇便很自然地捨棄了戲劇張力的釀造,而專注於空靈神韻的攝取了。梅派的〈洛神〉在繽紛歌舞中,浮盪著的是一股似有若無的悲情,而這悲境的浮現卻與情節無關,它是由梅蘭芳的氣質與功力中直接透射出來的。

同樣的,吳越爭霸的春秋歷史,也蘊含了無盡的編劇素材,但梅派《西施》的情節卻十分簡淡,全劇的精神似乎盡淬聚於一曲「水殿風來秋氣緊」之中。這種提煉「詩化的情感」的方式,實可說是傳統戲曲抽象寫意、疏離游移的典型範例。

荀派戲則較生活化,表演上有某種程度的寫實意味,情的傳達也常借助於一個完整且較曲折的故事。郭小莊小姐早年即以荀派花衫戲奠定了她在傳統劇壇的地位,《紅娘》、《尤三姐》、《勘玉釧》這些戲,不僅為她的綽約身段與婉折水袖打下了穩紮的根基,而且這些戲的編劇風格對日後雅音新戲的選材也有直接的影響。即以筆者的個人經驗為例,在我與雅音合作的多齣新戲中,雖力圖於曲文唱詞中呈現文學意境,但無論情節的舖排或情感境界的營造,都以具體落實為原則,小莊也非常希望藉著起伏劇烈、波瀾動盪的情節來激起觀眾的共鳴,而她的表演也以奔放外馳見長。

相較於傳統戲曲(尤其是梅派戲)的落盡繁華,雅音新戲的劇本和表演,顯然都帶著幾分寫實色彩。若就藝術境界而論,梅派的淡遠古雅,將在藝術史上綻放永恆的幽香。只是在京劇聲腔已非現代之流行的時刻,詩般意境或許反易與觀眾形成隔閡。而且戲劇終究不同於純文學作品,它必須面對各階層的觀眾,「直接動人」是必要的。雅音在使京劇轉型為精緻文化的同時,仍能用這種方式維持戲劇通俗的一面,是相當可貴的。編劇及表演的寫實化傾向,雖使傳統戲曲「詩劇」及「歌劇」的性質削減了不少,但京劇原即無需以歌劇自限。

當「詩劇」與「歌劇」的純度減弱後,編劇者的主要發揮將不再是曲文音韻,情節的構設和性格的刻畫成為劇本的主力,而寫實化的情感,更需有深刻的思想層面作為基礎,就此觀點而言,上海淮劇院編劇羅懷臻先生對於人性和世情的深刻洞悉與觀照,將是《歸越情》成功的保證。這齣戲絕不是梅派《西施》的改編本,它用現代的觀點重新檢視歷史,西施范蠡與勾踐,不再是遙遠的歷史傳說人物,更不是崇高而刻板的教條化身,在編劇的巧筆操弄之下,他們被拉扯了下來,與世俗人類一同呼吸生存,觀眾可以從人性化的角度,來設想范蠡將如何面對懷孕歸越的昔日戀人,而勾踐又將如何對待西施腹中那敵君的子嗣?只要舞台風格不走俗麗的路線,這齣戲將在動人之餘,更啟迪無限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