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的革新方向及其影響

雅音小集在八十年代的出現,已把國劇帶入一個新的蛻變時期,同時也造就了一股新的流行文化。

雅音的創新觀念,是來自郭小莊的經驗累積、學習心得及思想構成。她從小就活在國劇的傳統下,活在陳舊的舞台上,眼見觀眾席中的大眾日漸凋零,日見減少,國劇的前景何在?國劇將何去何從?一直是少年郭小莊的疑慮。

雅音的創辦,雅音的革新宗旨,是她理念的實踐,她要重塑國劇,立下計畫,定下方針,雅音逐步實行,這是郭小莊的心意,也是雅音的特色和努力方向。

雅音的革新方向可以分成幾個部分來闡述。

一.推動國劇的年輕化
這是少年郭小莊從疑慮中所尋求到的答案,於是雅音全力地推動。她深入校園,和同學們共同討論傳統文化和國劇藝術,她成為一個莊嚴的國劇傳道者,巡迴的奔跑著到各大專院校,一個學校又一個學校,她演講、座談、做著示範表演,那是在傳道,傳播對國劇革新的道,她要年輕人的參與和支持,國劇需要年輕的觀眾和助力。

她又舉辦了國劇大家唱、青少年國劇研習營等活動,國劇不是一個封閉的殿堂,國劇不能只是老年人的消閒娛樂,國劇是一種文化,是屬於全民的,更可以是年輕人的,國劇在期待著年輕的人口來活潑它的生機。

雅音的每一次演出,從舞台上往下望去,觀眾席中一個人頭挨著一個人頭,坐著甚或站著的,多是洋溢著生命活力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且充滿熱力的生命,已填補上傳統國劇劇場的空位,使得劇場中發放出無比的青春氣息,國劇是需要新,需要年輕,這是生命的延續。

二.推動國劇的時代感

傳統國劇是在一個流派既定的框框之內運作,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這些都給了人類生活強有力的衝擊,因而社會產業和人文思想都出現了新貌,但對國劇而言,這是一次重大的考驗,究竟國劇會不會變成「中國古董」?會不曾在有朝一日,人們去參觀故宮博物院的時候,才能見到國劇的演出,因為它已成為故宮的一項古董珍藏。曾有一些國劇的「遺老」,揚言京劇應成為日本的「能劇」,甚或是古希臘悲劇,究竟應不應走一條這樣的窄徑?這是值得社會省思探討的。

雅音是不會這麼想,郭小莊是積極而入世的,她始終認為國劇演出與時代社會息息相關,在她的認知中,社會風氣敗壞,是因為國劇觀眾太少,大家未能接受國劇中道德倫常的教化,未能接受國劇中品格情操的薰陶,她不能讓國劇成為故宮古董,她要讓國劇變臉成為時代的新文化。

她致力於劇本革新,刪節繁雜的過場戲,增強劇情的合理性,使進行節奏加快,同時還設置導演一職,專司整體演出的組合統御,使舞台藝術成一完美的統一體,郭小莊運用了電影電視的明快手法,在人性描繪上做了細緻的處理,並結合現代舞台設備,表現出時代社會的脈動,從「韓夫人」、「孔雀膽」、「問天」到「歸越情」,都是在戲劇的演出中,流露著一股時代感。

三.推動國劇的國際觀

當雅音的演出,從國軍文藝活動中心移至國父紀念館和國家劇院,這標示著是由傳統劇場走入了現代劇場,雅音的年輕化、時代感和國際觀的特色與企圖心,已完全的呈現出來。

現代劇場的舞台,縱深與寬度是一個黃金比例的構圖,適合現代人視覺上的舒適享受,再加上一套完整的電腦音樂效果設備及燈光效果設備,把整個劇場的視聽氣氛引進一個美妙的境地,現代觀眾對於藝術的欣賞,遂由視聽而結合到心靈,完全的陶醉著。

雅音有這樣的企圖,郭小莊在茱麗亞、在百老匯,她的感受更真切,她要把國劇放到現代舞台上,運用科技的條件,來突出國劇的那份古典之美,讓國劇成為國際性的藝術,全人類的戲劇。

為適應現代舞台,她必須增加寫實的部分,以戲劇語言來串通觀眾的「代溝」或「語言障礙」,簡單的說,也就是加強現代人的了解,例如布景設計、燈光投射及變化,都是為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了解,同時也是為了演出環境的虛擬情景,增強人物表演的心理依靠,當然更是為了藝術統一性的美感。

而在象意部分,這是國劇傳統的精髓,藉著人物的表演,在手姿、步法、眼神、身段,一抬一走,一轉一動,都能展現出一份細柔婉轉的動人韻味。郭小莊利用著現代劇場的科技設備加強光影與色彩,乃至音樂的烘襯,來托顯出人物表演的生動之美。

雅音朝著這三個方向,努力革新國劇,所做出來的創新工作,確實構成了雅音特色。

雅音在致力於三個方向的革新之時,也致力於傳統戲曲的整理與演出,郭小莊其實是很傳統、很古典的,尤其她思想行為的保守,看來很像是國劇人物,走到了現代生活中來。除每年雅音的年度大戲演出之外,她同時也演出一齣具有代表性的老戲,如花木蘭、楊八妹、紅娘、尤三姐等,傳統是根,她不曾為革新而除根,她是為革新而修整枝葉,使枝茂葉青,樹大幹圓,更見其風采與神韻。

雅音從成立之日開始,到每一次的演出,可說是工作繁多,工程浩大,參加工作的人員,除一批熱心義工,最主要就是郭小莊全家總動員。團員尊稱為「老團長」的郭金河老先生,事無大小,他都是一肩承擔,從蒐集資料到剪報,每到演出,幾乎隨時隨地都可見到他的身影;而郭媽媽照顧女兒起居飲食,噓寒問暖,慈母溫情,對郭小莊具有鼓勵「士氣」功用;大姐則是經理人,綜管財務票務;大弟負責行政聯絡,小弟小妹和弟媳也全都各有所司,公關文宣、總務採購,全家大小毫無怨言的為她做著後勤支援,使得郭小莊能毫無後顧之憂的專心於藝術演出。家人給她的支持協助,是她最有力的支柱。

在美國「取經」時期,她深感於民間對文化建設的熱心,政府極少插手過問,全是由企業界在大力贊助推動,使得美國社會的文化活動蓬勃有力,多姿多采。回國之後,籌劃「韓夫人」的演出,她決定仿效美國模式,邀請國內企業界人士贊助,使雅音能有更寬裕的經費,得以把戲製作得更嚴謹和完美,在過去,她覺得如果接受財團的支助演出,內心會有一種忐忑不安,因此郭小莊一直很排斥這種捐助。但在美國人們認為文化是屬於社會公眾的,應該大家一起來分擔,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這樣才能使文化熱絡、提升起來!這個觀念令郭小莊非常感動,於是回國之後,她改變了態度,認為雅音是屬於全社會的,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一起來協助。

就在這時,女企業家洪錦麗也在經營理念上,給了她很多的啟發。每次雅音演出,這位郭小莊口中「永遠的洪姐」,總會熱心的提供應興應革的意見,而她赴美進修到返國演出,都是洪姐不斷鼓勵且再三叮囑:「學成就要快快回來,時間是會改變一切的。」這番話她銘記在心,並逐漸領會含意。所以她在紐約的那一年,一日都當兩日用,快快的學,為的是要快快的回來。

回來之後,她經常有向洪姐長談請教的機會,對於雅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經營運作的方式,都有著觀念性的影響,郭小莊把「家族化的支持」轉型為「企業經營」,有計畫、有制度、有理想的來開展雅音的業務。

於是,雅音戲劇藝術研究中心成立,郭小莊文化事業公司成立,雅音演出的錄音帶及錄影帶公開發行,「韓夫人」、「紅娘」、「劉蘭芝與焦仲卿」、「再生緣」等,都先後榮獲新聞局主辦的年度唱片金鼎獎,同時她也盡量抽出時間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活動,香港東華三院的慈善義演,她也特地專程前往,共襄盛舉。

在雅音的發展過程中,聯合報系創辦人王惕吾伉儷,經常給予郭小莊支持和鼓勵,早在「白蛇與許仙」演出之時,他們就是座上客,對整個演出的氣氛和效果,甚為推許,因而在相隔不久的聯合報三十周年社慶,就特別商請雅音演同一齣戲,贈送雅音一張大地氈,這是依照國父紀念館場地大小訂製的,因為先前王惕吾夫婦看到雅音是在地板上表演,擔心演員的動作施展容易受傷,於是在這次社慶演出中送了一張地氈。王惕吾的細心使郭小莊感到十分溫馨,多年之後談起,她依然記憶猶新,此後她成了他們兩老的忘年之交;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也和她結為好友,時常談戲、談藝術、談理念,也談到雅音,她總會感受到一份激勵、一份力量。

雅音在成長,雅音獲得很多愛護她的人士認同和助力。當然就雅音自身來說,她也必須更努力追求進步,才不辜負大家的期許,因此雅音必須表現出她與眾不同的特色。以宣傳為例,海報設計、說明書的精美印刷、新聞發布會、上電視節目訪談及片段表演、校園演講及示範表演、配合平面媒體的攝影照片、廣播宣傳帶的錄製等,都是經過討論設計的,經過特殊包裝的完全和過去國劇團隊的演出宣傳大不相同,對國劇界而言,這是突破而新創。

正由於她勤於設計和包裝,所以雅音的每一個革新,例如國樂團的參加,壯大了音樂陣容;舞台布景的裝置,予人視覺一亮之感;服裝的豔麗新裁,加強了色彩的感覺;燈光變化設計,使舞台更具層次感;這些革新,都特意透過精心包裝及宣傳介紹,成為大眾注目的焦點,總在演出之前,即能詳細了解這次演出的特色,再配合雅音人員上下一心,認真專注的製作態度,基本上已博取了大眾的認知和稱許。

其實,雅音最關鍵性的革新,是在於把傳統戲曲的「聽戲」習慣,轉變為「綜合視聽」的表現,渲染「看戲」的視覺感官品味,因而過去傳統國劇的重點在曲、在唱、在虛擬表演,現在雅音卻著重在戲、在編新腔、在安排動作,在設計整體的舞台構圖,這些重點所在,有的是過去所忽略的(如戲劇性的編寫),有的是現在所要強調的(如新腔、舞台構圖等),基本上雅音的努力方向,是為了觀眾,為了現代觀眾。

雅音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且立即引發廣大的迴響,除了主觀的因素外,客觀的環境條件也很重要。那時正值中美斷交之後,台灣瀰漫著一片「莊敬自強」的氣氛,多年來在國際上一直依賴著美國,現在失去這一強有力的臂助,必須自立創新;此時國際社會也興起了「東方熱」,對中國文化展現了研究探尋的濃厚興趣,在這大背景下的雅音,她的追求創新,她的中國傳統風格,她的中國古典戲劇藝術,正匯合著時代潮流奔騰前進,從七十年代後期開始,這一股精神文化的革新巨浪,符合著社會人心對生活的革新要求,在當時的藝術團體如雲門舞集、蘭陵劇坊、雅音小集,都是在傳統與現代,古典與前衛之間,進行著懷舊與創新的努力,因而都獲得大眾的共鳴。

郭小莊在大眾的共鳴聲中,更把國劇的演唱醞釀成一種流行文化,那時的青年人喜歡熱門音樂,喜歡好萊塢電影,喜歡破損的牛仔褲,喜歡存在主義文學,他們也喜歡郭小莊的國劇,穿上印有雅音字樣的T恤,高談著雅音和郭小莊,這成了一項時髦,成了一項新潮。

雅音崛起之後所發揮影響力是巨大的,就國劇而言,那是一次體質的更生,不論演出的形式,表演的技巧,製作的手法,舞台的布置,都有了一套新規範,把國劇從通俗戲曲演唱,提升到全民文化活動的位階,並且逐步向國際化的道路走去。

雅音開風氣之先的這股革新的勇氣和毅力,對後來在八0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相繼興起的很多新劇團,都具有催生作用。尤其郭小莊對理念的堅持執著,更對後來很多秉持新戲劇、新風格的演出團體,產生著示範引導的影響功效,當代傳奇劇場的組成和實驗性演出,皆是踏著雅音的腳步而來,其後的很多年輕人因興趣而結合,成立多個實驗劇場,進行創新的、心理的、反映社會的演出,不論是寫實或超現實的表現,這些年輕人熱情的創意,對傳統的努力改革,均是受到雅音精神的影響,雅音在台灣社會那戒嚴的年代,樹立起一面時代新文化的創新旗幟。

雅音的革新表現,對大陸的京劇界也吹起起一陣風潮。早在五0年代後期的「白毛女」,大陸京劇的改革即已呈顯出一個具體景象,至六0年代的「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蘆蕩火種」到著名的「紅色娘子軍」,這些所謂的樣板戲,多加了平面布景,增添了管弦樂伴奏,劇中角色都穿著時裝上場演出,雖然依舊是傳統京劇的唱、做、唸、打,但因為身穿時裝,使得很多象意動作都無法表演,觀眾看來格格不入,就傳統國劇的革新角度而言,把古裝換為時裝,這一變化確是太大,從背景、情節、語言、動作、表情,都隨著而更動,明顯脫離了京劇的母體,據說這些樣板戲是由江青全力策動的,因而也隨著「四人幫」的潰滅而沒落了。

大陸的京劇也曾多次為未來發展而致力於嘗試創新,但均未能走出傳統的陰影,有的地方戲曲為求新求變,加入了三十年代電影的機關布景,看來是一個噱頭,但離開藝術境界更遠。就在雅音發行錄影帶之後,大陸京劇團從影帶中認識了雅音,認識了國劇再生的方式,郭小莊成了對岸京劇界人士的話題。

梅蘭芳的女兒梅葆明,著名小生葉少蘭,崑曲大師俞振飛、李薔華夫婦,都認為雅音的革新工作做得好,不像樣板戲改得太多,郭小莊是把科技設施用到京劇中,同時豐富了身段表演,增加了音樂的民族器樂,這都是大陸京劇可以參考採樣之處。被香港人稱為「大陸郭小莊」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劉長瑜,這位現任中央京劇院院長的知名人士,對郭小莊更是惺惺相惜,她一再讚美雅音的創新,她也一直朝著新路途在試探,她看了雅音演出之後,無異是受到莫大的鼓勵,她將會在大陸為國劇的革新吹起嶄新號角。

雅音繚繞,她的影響是久遠的,是會逐漸擴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