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國劇之新面貌
觀「人面桃花」有感
【華報】
1971-09-17

自從電影有「國劇記錄片」以來,我覺得有其可利用電影的傳播價值,藉以擴大觀眾的範圍,與演映的區域,繼之「電視」出世,比電影更普及了,假若利用它作為傳播國劇的工具,是較電影又高明而便利多了。

果然不久,電視也有播映國劇出現,而且加以改良,惟係創辦期間,諸多不如理想,看起來總覺得不如「現場實況」看得過癮,然而不花錢買票,不往返到戲院費時間,也就聊勝於無看了過過「半」癮。

從此不斷的演出,而且還是「貼本生意」,每星期總有一次或兩次播映,漸漸的看「電視國劇」的人也習慣而增加,得到了觀眾的欣賞,電視公司也不能不繼續努力以求貫澈傳播國劇的初衷,經過細心研究而求發展,現在已有一次「電視國劇」的新面貌出現了,就是最近的「人面桃花」。

所謂「新面貌」者分兩層言之,一是劇本的增減,一是電視的運用。

以言劇本,「人」劇本身就是藝術優于情節(故事)集歌舞與繪畫三位一體,早屬於叫座的佳劇,如今由舞臺搬上螢幕,又經俞大綱,王靜安兩先生刪改劇詞,趙仲安先生修正唱腔,盡他三人之所長,注入此劇,應稱改而良也。

以言電視,我這幾年的經驗,如鏡頭變化,燈光利用,凡舞臺不能表現者,電視能之,乃給觀眾在視覺上有極大幫助。

加以此劇的演員,無論主角配角,皆為一時之選,於「駕輕就熟」之外,又從而「卯上」之,是以才使「電視國劇」有了「新面貌」出現於螢幕,給觀眾以為視聽之止。

因此使音樂、歌唱、舞蹈、繪畫、詩詞,綜合而成了一齣「純文藝」的國劇,是前此所未有者。自然這還是脫不了「舊瓶換新酒」的權宜之計,我希望大綱先生從現代故事中編一齣新戲,再次在螢幕中播映,奠定「電視國劇」的堅固基礎,是則為延續國劇沒落的方法,找出了一條「新路」。

至於此次演出的演員,當然以郭小莊為冠軍,單憑她的扮像之美,做表之細,與歌喉之甜,觀眾不給她「迷」者除非于國劇不懂,或不感興趣之輩,然而外行如我,也「迷」得來在電視機前擊節讚賞,其次則推高蕙蘭,演得維妙維肖。她本是蕙質蘭心的姑娘,在婚後,更成熟而深知才子佳人的綢繆纏綿心理,那一股「癡情」勁兒,吸引異性的愛力,大有不可抗拒之勢。其餘配角們,皆忠於職守,有最佳表現,已收紅花綠葉之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