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視「人面桃花」觀後
【中央日報/楊執信】
1971-09-22

中視國劇社在本月十二和十九兩天,分上下部播映國劇「人面桃花」,由俞大綱教授將原劇本加以潤色和節刪,而以電視手法來銜接前後場。為了吸引新觀眾,將本來著重寫意的國劇,因勢利導,稍加佈景,由寫意而變為寫實,使這齣人面桃花,更充滿著詩情畫意,多采多姿。

崔護覓漿,重來不見故人,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才子佳人」故事,很早即被劇作家編寫戲曲。宋代官本雜劇及元代雜劇,明清兩代的傳奇與雜劇,均有此劇。在國劇中,關於「人面桃花」,卻有「南」「北」兩種流行的本子。北方是朱琴心民國十七年在北平所演出的,南方的本子則是南通劇校歐陽予倩所傳的本子,在上海的坤伶,大都演過。現在此間所流行的,包括中廣、大鵬、臺視、中視等演的「人面桃花」,都是以過去的南本為藍本。而中視這次演出,因為經過俞先生的濃縮和指導,較過去的演出是比較成功的。

首先我們談談好的一面,刪去了崔護友人催促他回博陵去的一場戲,用電視淡出淡入手法,來拍攝桃花的開謝,表示時間的遷移,這點就顯出電視的特色。下半部開場加了崔護在書房睹物思人的一場,唱「城南路引春風幾番花信」六句西皮,詞好腔妙,是名家之作。最後團圓時加上崔護又題「今年今日此門中,萬樹桃花一片紅;愁思盡隨流水去,同開笑口對春風」四句詩,比老本子重唸「去年今日此門中」四句舊詩要強得多。

文武場的襯托,也是很成功的,由牌子或行弦轉唱腔過門時,顯得柔和自然,這是功力。在演員中,以郭小莊的杜宜春最為突出,高蕙蘭的崔護,是有力的烘托。

值得研究的一面:如杜家大門佈景,放在正中,演員表演,局促一隅,遠不如擺在下場門方便。

杜家的「竹籬茅舍」,是十足的江南風光。故事所在地,是在古都長安,在西北大平原中,風沙蔽天,「竹籬」似不如土垣矮牆合理。門扉上兩張方塊白紙,尤非所宜。桃林稀少,若有若無,使人印象模糊。既以寫實之「電視國劇」為主旨,在美工方面,似有重加檢討之必要。

下部開場書館一場,鏡頭僅及書房一角,且過於「寫實」,對演員做表,毫無幫助。

在下部四十分鐘的演出中,「金縷衣」曲連唱三次,似嫌重複,可以另填兩曲唱出。

上部杜宜春唱「今年猶似去年春」的四句西皮慢板,胡琴過門,應重譜短的。在電視上播映國劇,不比在舞台上演出,對長過門不太適宜。杜宜春口白,新詞太多,未免沖淡了古色古香的情調。

這些,是我個人對中視「人面桃花」國劇的看法,提出來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