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的「宮調」(上)
【中央日報/何繼雄】
1973-12-07

 

在中國傳統戲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崑曲」稱得上是一大變革,它在曲子中加進了「板眼」,一洗元曲的呆板味兒。所創「水磨調」與「橄欖音」,蔚然成為此一雅曲的特色。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崑曲的最高文化價值,不僅僅是在於它的創新,抑且是由於它本身所保有的中國古樂律。換句話說,就是因為崑曲依據古樂而益以新法,所以才會使它的文化價值大為提高。

在崑曲之中,可以探尋到樂府與元曲所沿留下來的「宮調」。所謂「宮調」,即是古樂的調式,也就是樂器管色高低的規範。談到「宮調」,首先要對中國的古音與律呂稍有認識。

根據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所長夏煥新教授的研究,中國古音有五,至周朝時變為七;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依序為簡譜的1、2、3、4、5、6、7。至於律呂,則為古正樂律之器,黃帝時伶倫截竹為筒,而以其長短分聲音的清濁高低。所以,律呂也就是樂器音色依據的準則,分陰陽各六。陽六稱為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是也;陰六稱為呂,林鐘、南呂、應鐘、大呂、夾鐘、仲呂(亦稱中呂)是也。

以七音與十二律呂相配合,遂產生了所謂宮調,稱為「七音旋相為宮法」,其調多至八十四。又有捨「變宮」、「變徵」,而以五音配十二律呂者,則稱為「五音旋相為宮法」。關於這一點,學習國樂的人,多少總要涉獵到。

夏煥新教授由於教學上的需要,自己製造了一個活動的紙盤,使學生很快就能明瞭「音」與「律」之間配合的關係與型態。紙盤上的律呂一圈是固定的,十二律呂按照十二月令編排,以十一月始律,而以一律一呂相間;七音一圈是可以轉動的,依音階排列,變音緊挨正音,首尾銜接,周而復始。

由於宮調係按十二月令編成,所以各調的聲調各有特色。中國古代宮調至元北曲,僅餘六宮十一調,其特色是:仙呂宮清新綿邈,出於夷則;南呂宮感歎優悲,出於林鐘;中呂宮高下閃賺,出於夾鐘;黃鐘宮富貴纏綿,出於無射;正宮惆悵雄壯,出於黃鐘,道宮飄逸清幽,出於仲呂(以上六宮)。大石調風流蘊藉,出於太簇;小石調旖旎嫵媚,出於仲呂;高平調條拗滉漾,出於林鐘;般涉調捨掇抗塹,出於黃鐘;歇指調急併虛歇,出於林鐘;商角調悲傷宛轉,出於夷則;雙調健捷激裊,出於夾鐘;商調悽愴怨慕,出於夷則;角調鳴咽悠揚,出於無射;宮調典雅沉重,出於黃鐘;越調陶寫冷笑,出於無射(以上十一調)。

夏教授指出:六宮十一調現在仍然存在於崑曲之中的,祇有五宮(仙呂、南呂、中呂、黃鐘和正宮)四調(大石、商、雙、越)而已。不過,宮調正是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最不相同的地方,並可以證明崑曲是正宗國劇,而不是一般的地方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