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劇團昨最後預演
劇藝界認演技精熟
訪美必獲更豐成果
【青年戰士報】
1974-09-26

【本報訊】中華民國國劇團,昨(廿五)晚在國軍文藝活動中心作出國前最後中文預演,招待中外人士觀賞。該團在廿三、廿四兩日,已舉行兩次預演,演出效果極佳、深獲各界人士之讚譽。

國劇團今晚演出A組戲,劇目為牛頭山、拾玉鐲、王昭君、三叉口、龍鳳閣及安天會。與廿三日演出之B組劇目略有更動,以牛頭山代替斬顏良、王昭君代替金山寺,其各劇均與前同。廿四日演出為整齣之劇情戲「勾踐復國」各劇藝界人士綜觀兩日演出之效果,均認為較我國劇團第一次訪美時之陣容更加堅強,演技更為熟練,當可預卜此次訪美演出必獲豐碩的成果。

昨晚演出之兩個新劇目牛頭山與王昭君,亦各有其表現我國傳統舞台藝術的精到之處。牛頭山是一齣歷史故事,敘述宋高宗紹興初年名將岳飛在牛頭山(今南京附郊)擊敗金軍,大獲全勝的故事,全劇通過少年猛將高寵的英勇行為,構成一齣極為完整的動作戲,劇情述岳飛採取誘敵深入,加以圍殲的戰略,因之兩軍剛接觸時,岳飛便有意退卻。奉命駐守山頭的少年勇將高寵,看到主帥節節敗退,不知道是戰略措施,匹馬掄鎗,奮勇上陣。金軍主帥險被一鎗刺殺,立即下令向山岳地帶退卻。高寵搜索敵軍殘餘軍力縱馬登山,金人便把裝滿石塊的滑車,向山徑滑滾而下,阻擋高寵前進。高寵使用鎗桿,挑起一輛一輛滾過來的滑車,在人困馬怠情況下,終於樹立破陣的功效,使宋軍得以四面包剿金寇。完成了牛頭山偉大的勝利。

高寵在這齣戲中,充分表現了少年將領的驍勇而堅強的性格。在表演上,演員必須具備深厚的武工工底才能勝任。

開場時岳飛坐帳派將,由八個頂盔貫甲的「靠將」,排成行列,屏息聽命,也顯示了中國舞台描寫軍容的雄偉和肅穆的場面。

王昭君這齣戲描寫的王昭君離國境到匈奴的一段行程,舞台上出現的王昭君,護送他的漢臣王龍和飼馬的馬童三人,整個戲由三個演員的舞蹈動作構成,各人因身份不同,(王龍是由丑角扮演的)因之服裝顏色不同,動作的程式也不相同,以各別的身段舞姿,互相調換舞台位置,組成一幅絢爛而富變化的畫面,其中王龍和馬童的身段,具有雜技性的技藝,由於這些身段是配合劇情環境設計的,使雜技色彩溶解於舞蹈性的舞台動作中,而成為表現力極強烈的戲劇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