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綱教授
談「楊八妹」的編劇
【台灣新聞報/張象乾】
1976-03-10

俞大綱教授,與前國防部長俞大維賢昆仲,都對國劇,有著一份特殊的偏愛,經常是「文藝中心」座上的嘉賓。

俞教授現任華崗文化學院中國戲劇系主任桃李滿門,又是中華文藝活動公司(舉凡出國的國劇、綜藝團體,均由該公司承辦一切準備工作,屬於民間組織)董事長,對戲曲之研究、推動、發展,厥功至偉;尤其是對於編寫國劇劇本,更有著非凡的成就。如改編的「人面桃花」「紅梅閣」「百花公主」,以及新創作的「王魁負桂英」(川劇「情探」改編),新「繡襦記」(元曲「江池」改編)、「兒女英豪」、「楊八妹」等,不但詞藻雅緻、華麗,「場子」、結構,內容充實,而且,有著創新的手法,不落俗套。故「繡繻記」、「楊八妹」、「王魁負桂英」「紅梅閣」廣為流傳(「百花公主」尚未演),深具票房、藝術價值,與有些編劇家「一錘子買賣」不同。其中「繡劇」,還被「豫劇」採用,改為曲本,正名「李亞仙」,也受到絕大數觀眾的歡迎。

俞教授的「王魁負桂英」,大千居士於三年前返國時,曾觀賞於「文藝中心」。因為「情探」,是「川劇」最好的劇本,而改編為國劇,不但保存「川劇」優美的風格,而且,更有著「匠心獨運」之處,因而對俞教授,以及主演人郭小莊,特別讚許。

最近「大千居士返國,「華視」為了歡迎這位「藝壇宗師」,特舉辦了一場盛大國劇演出,即為俞教授編劇於郭小莊主演之「楊八妹」,已於本月四日下午四時十分,作現場錄影。張大師由總統府資政張群、俞教授、「華視」董事長藍蔭鼎、總經理劉先雲、副總經理吳寶華等陪同觀賞,並由俞教授在傍,講解劇情,張大師的夫人和公子、孫女,也隨侍在場,賓主盡歡而散。

筆者因「楊」劇演出精彩,特地訪問了俞教授,談談這齣戲的編劇。

據俞敵授說,「楊家將」的故事,與歷史有一段距離,前代學人如焦循、李慈銘等,全都提到過。但儘管如此,民間卻普遍的流傳著,其原因不外乎老百姓喜愛它突出的愛國情操,以及傳奇中的女英雄式人物。所以,我寫「楊八妹」的動機,即在於此。

「楊八妹」的故事,並不見於「楊家將」小說,但八妹之化裝入遼刺探軍情,卻見於清代乾隆時所刊行的「綴白裘」,劇名「擋馬」,內容敘述楊八妹入遼境,遇到焦贊侄兒之一段情節。這一情節,頗為戲劇化,但寫得並不成功,是一齣帶有滑稽意味之頑笑劇。

俞教授接著說,我把焦贊的侄兒,改寫為義士張俊父子,他們在遼邦,過了十五年的漫長黑暗日子,盼望宋軍,也希望楊家的人到來,乃努力從事地下工作,以待反攻,一旦遇到楊八妹,不自禁地感情迸發,造成了動人之場面,也奠定了宋軍之大獲全勝,這正是淪陷匪區千千萬萬父老兄弟姐妹們,所期待的場面。

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俞教授也表示出他的獨特看法。

他說,如佘太君、焦贊、寇準、楊排風等,在舞台上,早已有了定型,至於楊八妹,因為舞台少見,我大膽地把她塑造成為一個忠、孝、機警而善戰之女英雄,並要求她與花木蘭、荀灌娘、梁紅玉、穆桂英、樊梨花,氣質和粗獷之形態,有所不同,因此,我曾經費了一番研究功夫。

為了創造八妹的舞台形象,我描述她扮男裝去遼邦之「征途」一場,不採用「荀灌娘」劇中之旦角串演小生之「娃娃調」,而使用快節奏的「快板」唱法(焦贊是流水板),表示匆急;並且,讓焦贊與她一同上場,以一黑一白,一粗獷,一俊俏之對比,俾增添舞台上之畫面美。

「破敵」一場,我採用了「曲子」,來處理楊八妹的行軍、攻堅、受圍以及會義師等情況,都與一般手法不同,主要在於避免俗套,使觀眾有「新」的感受。因為舞台處理手法,貴有創意,但必須能突出劇中人之性格與造型,這是劇作者之金科玉律,也是這幾年來我聽戲,寫戲得來的小經驗。

「楊八妹」是歷史戰爭劇,俞教授說,這類戲要求具有「氣魄」,但氣魄大的戲,除了演員多,戰爭場面火熾之外,還要結構雄渾有力,氣氛緊張,使觀眾感到「壓迫」,表示出戰爭「一觸即發」的氣勢。

重氣魄的戲,最易失之於粗率,我這一劇本,儘量比照此一原則(精細,同時,也重倫理、情感)寫,給予觀眾,以「放鬆」之感,也點綴了些幽默。

這一劇本,構思達半年之久,著手編寫時間,不到半個月(民國六十年--正是總統 蔣公頒發新文藝十二信條時),當然,疏率的地方很多,不過,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俞教授並很懇摯謙虛的說,演出後,不但我自己隨時加以補正,並請高明指教。

最後,俞教授說,歷史戲必須顧慮到歷史真實性,劇中所表現的宋遼衝突情況,用兵之地點,見於正史的人物,均經考證,以求不離譜。不過,宋遼「金沙灘」一役後,按史實應該稱為「陳家谷」一役。奸臣王欽若,忠良寇準之主和主戰,這一情況,是根據正史記載「澶淵之戰」的前夕,王、寇二人,當時所表現的態度而假定的。傳說中的人物,則依照明人「楊家府世代忠良演義志傳」描寫的,例如楊八妹,閨名延美,就是根據此書而來的。關於楊八妹,應是楊八姐,因她還有九妹,但「綴百裘」之「擋馬」,則是稱為楊八妹,故從之。

此劇原名「楊八妹征遼」,後逕名「楊八妹」,全劇共九場:「閱操」、「報警」、「教劇」、「辭母」、「征途」、「獻圖」、「金殿」、「破敵」、「凱旋」,此次演出,已予濃縮為一百分鐘(原為三小時左右)。

俞教授已六十有八高齡,家住北市金山街,兒孫滿室,均在國外,每年均輪流返台省親,家中只有俞氏夫婦二人,小莊是他的學生,管俞氏稱「俞老師」,尊俞夫人為「媽咪」,也等於是義女,小莊之有今日成就,俞氏教導提拔之功不可沒。俞氏所編劇本除「繡」劇外均為小莊主演。

俞氏在館前街還經營「怡台」公司,身任董事長,又是國防部國劇指導小組的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