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國劇摭談
【中央日報/張大夏】
1979-06-12

最近,郭小莊同學和雅音小集的朋友們,演出「白蛇與許仙」,她的勇氣和努力,感動了多少關心國劇的人士,從而掀起討論「改良國劇」的高潮,雖見仁見智,有所不同,其為愛護國劇則一,這不能不說是一可喜的現象。

有些傳播機構,也曾訪問過個人,但是,或記錄有誤,詞意未達,或時間所限,剪裁難免,因此,願假本刊數欄之地,盡所欲言。

在許多已發表的意見當中,我認為以五月卅一日民生報所載汪其楣小姐的訪問記,最為客觀允當。她訪問的對象,是文化學院梁秀娟、孫元坡兩位老師,汪小姐自謂:「他們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和經驗,令人豁然開朗。」汪小姐發抒自己的意見說:

郭小莊和雅音小集所演出的平劇,並不是所謂「改良」或「創新」,而是在培養平劇的觀眾,就像早期在今日世界大樓麒麟廳所演出充滿了機關佈景的平劇,以及以前在臺視所採用的寫實佈景和道具的戲,都吸引和培養了對平劇半知半解的觀眾,這些觀眾對平劇發生興趣並有了更寬廣的了解之後,自然會進一步的尋求更高深更純淨的演出形式,而要求欣賞更高境界的表現。

這一段話,道出了若干年來國劇發展的實況,也許很少人留意到,中國戲劇使用燈光佈景,最早的記錄是明末張岱所寫陶菴夢憶,其「劉暉吉女戲」一則云:

………若劉暉吉奇情幻想,欲補從來梨園之缺陷,如唐明皇遊月宮,葉法善作法,場上一時黑魆地暗,手起劍落,霹靂一聲,黑縵忽收,露出一月,其圓如規,四下以羊角染五色雲氣,中坐嫦娥、桂樹、吳剛、白兔搗藥,經紗縵之,內燃「賽月明」數株,光燄青藜,色如初曙,撒布成梁,遂躡月窟。境界神奇,忘其為戲也!………

由此看來,遠在五百多年以前,中國戲就已懂得使用燈光佈景了,而且博得當時觀眾的歡喜讚嘆。後來之機關佈景的連台本戲──被目為「海派」者,不過是上述「遊月宮」演出形式的延續,更憑藉物質條件加以發揚罷了。這種「海派」戲,刱始於上海,普及於全國各大都市,最後,連向以「京朝派」標榜的北平,如戲曲學校、富連成科班,也都競排酒丐、火燒紅蓮寺、青城十九俠等等「新戲」。那一時期的「海派」戲,誠如梁秀娟女士所說:「花樣更多」,至少在娛樂價值上,比目前所演者,豐富多了。我所以一再提到「海派」二字,只是沿用固有且為眾所週知的名詞,以別於所謂「京朝派」的傳統國劇,在意識上並無絲毫軒輊,老實講,我自己也是被這種「海派」戲培養出來的觀眾。

「海派」戲既是如此的悠久、蓬勃、普遍,為甚麼多少年來,只是於傳統國劇之外,別衍旁支,而未能取而代之呢?原因很簡單,就是這種演出形式,或多或少,都會破壞國劇的優良傳統,改變國劇的獨特風格,把觀眾培養到相當程度,他們就將捨此而趨彼了。此乃自然的演進,非任何力量所能強者。因此我同意梁、孫二位老師和汪其楣小姐的看法,國劇演出的形式,可以有好多種,任憑觀眾選擇,不過,這只是為了「培養觀眾」,談到「改良」,我仍然抄寫別位的意見──五月廿六日自立晚報社論曾提出幾個改良國劇的重點,第一點就是關於演出形式的:

「保存國劇象徵藝術的特色,與已定型的優美動作與唱腔,而在內容上充實它,美化它……」

我想,這才是改良國劇的正軌。

另外,個人還有難已於言者:「真理愈辯則愈明」,對於一個問題,大家不妨開誠布公、平心靜氣的討論,自然能夠獲得正確的答案、可行的辦法,萬不可以各執成見,自劃鴻溝。所以我謹以至誠向關心國劇的朋友鄭重呼籲,辯論儘管辯論,但要出之以坦誠、客觀、至公無我的態度,在意識上切勿先存甚麼「新」、「舊」、「青年」、「老年」、「改革」、「傳統」的分野,則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實利賴之,豈徒戲劇而已。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有的文章,對「白蛇與許仙」的劇本,也提出不同意見,他們所涉及者,乃是政府法令與執行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關乎整個國家,非僅屬於國劇一門,而且「自有主者」,似不宜僅憑一己之愛憎而遽下論斷也。 六十八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