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小集餘波
【工商時報/胡茵夢】
1979-07-15

雅音小集的演出是在五月十七日,事過境遷將近兩個月後的今日,再談它似乎稍嫌太晚,因為亞洲影展代表團此次到新加坡參展,我與郭小莊分配在同一房間,她每日吊嗓子、練功,從不間斷,那股勤奮不懈的自制力,和國劇演員傳統的謙誠多禮的待人態度,很令我感動。雖然我和「戲迷」母親沒買到「雅音小集」首演的票,對於演出改進的地方也未曾目睹,但是從報紙上的報導,和觀者的反應,可以得知演出的成功,萬萬沒有想到,「雅音」的成功,郭小莊竟然招忌到被人戴上一頂「紅帽子」,說什麼改動過的「白蛇傳」,有百分之九十五是抄襲中共劇作人杜近芳的戲本,郭小莊本人連杜近芳是何人都不清楚,真不明白這所抄何來?

這事件再度牽出了國劇該因循傳統,還是加以改革的老問題。國劇界的「衛道者」和所有老朽而又自以為是正統的代表者一樣,只知「守成」而不知「進步」,有人想突破死胡同,往前進一步,就亂給人戴帽子,這帽子豈可亂戴?不但害人,而且也暴露了自己對人不對事的「小心眼兒」作風。

事實上郭小莊並不全然代表著「雅音小集」,「雅音」是一群有心將傳統國劇改善得更精美、更容易被這一代和下一代年輕人接受的人,是一個「理想」,當然這個理想的實現,必須有一個出資人,也必須有一個面對大眾傳播的人,郭小莊自告奮勇的扮演了這個角色,花費六十餘萬,兩場演出收入五十餘萬,繳稅之外,仍負不少;她在演出時是台前演員,也是後台監督,是老板也是跑腿,整個行政工作完全由她一人策畫,那種辛苦如果沒有對國劇的「真愛」如何能支持得了?

問題也許就出在她的衝勁和新聞界的力捧,使得主張守成的人感到不安與威脅。在一個活潑而能自由發揮的情況下,各人朝著自己的方向去努力,該是一件健康的事,為什麼就有人無法容忍別人的成就呢?國劇的改革與否問題,只有在「舊」與「新」都存在的情形,才能比較,才能選擇,老一輩的人能接受的,新一輩的人不一定能懂。「雅音小集」兩天的演出,座無虛席,據說,現場靜的連一根針落地都有聲,年輕的觀眾是那麼驚喜地接受了,這難道不足以說明一些事實嗎?

我的母親是「國劇」老一輩的觀眾,屬於「內行人」,我是「國劇」新一輩的觀眾,算是「外行人」,「外行人」在「內行人」的指導下,欣賞國劇也有二十年歷史了,但是這「外行人」的領悟力很差,老是問些不中聽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演員的演出那麼地輕描淡寫呢?」「為什麼清場的人老是大搖大擺地進進出出呢?」「為什麼劇中人都那麼呆?動不動就上當,動不動就撞頭自殺?」「為什麼王寶釧傻等薛平貴十八年後,還要忍受這臭男人的試探和侮辱呢?」

也許很多外行人都有同樣的傻問題,如何讓這些人了解平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或者在這些傻問題中發掘一些並不傻的意見,去改良國劇中不合乎時代的內容,不是比「傳家之寶碰不得也!」的態度更積極一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