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下月演出「感天動地竇娥冤」
內容大加增刪•已非新瓶裝舊酒
【民生報/金文光】
1980-02-22
「雅音小集」今年度的代表作「感天動地竇娥冤」是戲劇學家孟瑤根據元雜劇改編創作的,但因為國劇已有程派的「六月雪」,因而此劇已被某些人士認為是「新瓶裝舊酒」,郭小莊極力否認此說。
「感天動地竇娥冤」在北曲、南曲一直到國劇等劇種的遞嬗中,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像「竇娥冤」、「金鎖記」、「六月雪」、「羊肚湯」等,故事的結構大略相同,但結局不一樣,有悲也有喜。「雅音」是以悲劇收場,而程派的「六月雪」,先以喜劇收場,以後曾一度改成以悲劇落幕。
從歷史演變的觀點來看「竇」劇,可以發現此劇屢屢被人改編過。
中國戲劇至宋代已具雛型,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廢科舉,又破壞了傳統社會結構,使民不聊生,文人墨客感於時勢,把個人情感寄託於戲中,所以元代戲劇人才輩出,關漢卿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感天動地竇娥冤」就是他的代表作,現在一般簡稱為「竇娥冤」。
「竇」劇原以悲劇結局,敘述弱女子竇娥因冤獄被斬,連老天都忿忿不平,應了竇娥的戲語,在六月下雪,最後以竇娥托兆伸冤結束。
此劇原是以雜劇(北曲)面貌出現。據孟瑤書上指出:所謂雜劇,在音樂上是北曲,在編制上是四折,在習慣上是獨唱。
到了明代,我國戲劇有更高一層的發展,結束了北曲獨霸的局面,而由南曲(傳奇)與北曲平分天下。
明代戲劇家葉憲祖,根據「竇」劇,改寫了一本「金鎖記」,劇情由悲劇改為喜劇落幕。
明以後到清,「崑曲」被「皮黃」取代,「金鎖記」又以「皮黃」「國劇」的姿態出現。
名劇評家丁秉鐩生前曾指出:「金鎖記」的國劇劇本,只有「探監」與「法場」兩折,原是青衣老戲,梅蘭芳、尚小雲,早年都常唱「六月雪」帶法場;自從程硯秋把「六月雪」改編成「金鎖記」以後,梅、尚就避而不唱,「六月雪」就成了程派戲。這是程硯秋把老戲重排,增益首尾,所編的第一齣新戲,於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三日首演。
現在可以把程派的「金鎖記」與雅音的「竇娥冤」,在故事人物安排上做一比較。
程派「金鎖記」有兩種版本,悲喜不一。喜劇是從蔡昌宗(竇娥之夫)上京趕考起,傭婦張氏的兒子張爐兒跟隨前往,半途把昌宗推入淮河,回家假說昌宗落水而死(昌宗遇救未死,張驢兒不知)。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湯,張驢兒在湯內放毒謀害蔡母,不想誤被他母親張氏吃下,立即亡身。
張驢兒乘機訛詐,要強佔竇娥,竇娥不允,於是張驢兒誣告官府,縣官不察,刑加蔡母求供,竇娥不忍,挺身含冤屈供,被判斬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正值海瑞巡按至此,知有冤獄,即令停刑,經覆審,案情大白,張驢兒凌遲處死,此時蔡昌宗狀元及第回來,閤家團聚。
程派「金鎖記」的悲劇又改名為「竇娥冤」,劇情改海瑞為「竇」父竇天章,巡按途中,有人告狀為竇娥申冤,就趕到山陽縣,竇娥改為法場斬首,其父竇天章趕到法場時,已經身首異處了。
「雅音」的「竇」劇,是以婚後不久,夫蔡昌宗死亡,蔡母向賽盧醫索債,險在松林中被其害死,適張驢兒父子經過遇救,張氏父子被蔡婆留之居住……最後竇娥托兆其父竇天章,演出一場「鬼戲」,竇娥雖得洗雪沈冤,卻已身首異處。
據郭小莊指出,「竇」劇是孟瑤根據關漢卿原著改編成六折戲:一、夜紡,二、逼婚,三、害命,四、公堂,五、法場,六、托兆,獨有長處,而且演技上,郭小莊也有匠心獨運的地方,像「硬僵屍」、「滾背絞柱」、「鬼步」等都是程派舊劇所無。
至於唱腔與音樂伴奏,名琴師朱少龍保證是重新配樂,絕無舊痕。
朱少龍又指出,認為「竇」劇是「新瓶裝舊酒」的人,實在言之過早,等「雅音」推出該劇之後,他們將發現這是一齣純粹「郭派」的「竇娥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