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有接受批評的雅量
有人指出,梁祝的情節應合乎情理
【大華晚報/陳宏】
1981-06-23
【本報記者陳宏特稿】有位一言九鼎,頗受朝野崇敬的大老,與另一位德高望重,而對國劇深為喜愛的長者,談起了雅音小集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儘管「梁祝」的演出,已經是一個多月之前的事了,但對這兩位老先生來說,似乎是記憶猶新。
在談話中,他們似乎肯定了「雅音小集」演梁祝,確是具有了吸引力與可看性。否則,同樣的戲,在國父紀念館那樣大的場面裏,能連演三天,天天客滿,甚至到後來還出現了一票難求的情況,是不可能作得到的。
他們認為:擴大了國劇的領域,在原有的文武場之外,又加上了國樂團,強化了表演的氣氛。但也因銜接的不夠周密,而影響了預期的效果。尤其國樂團人員浩蕩,而在無特殊為其設計席位的劇場表演,屈坐在舞台之下,會覺得格格不入,也影響了劇場的整體美感。不如精減樂團的人數,到既有舞台的適當空間,可以容納的程度。
他們認為:快節奏與新唱腔,甚而引進了民歌小調,這些較之於傳統國劇所有的,自然令人有清新感。但梁祝畢竟是齣悲劇,也不能因為「快」,就顯得過分活潑。「流水」固然要快,但二六和原板,尺寸就不應太急。甚至連哭墳化蝶一場的反二黃也匆匆唱過,有損其抒情感。
他們認為:運用了燈光,免去了腳燈,並增添了變化多端的布幕,以及適量的實體切末(道具)上台,如花轎、禮盒等也是些新嘗試。但中國的戲,在表演的重點上,畢竟講究的是唱念做表。
他們認為:郭小莊的基本功很紮實,腳功、腰功,都不弱。單看她的「圓場」,腳步的細膩平穩,頗有行雲流水狀。但這些劇藝要表現在「戲」上,因此他們很關懷劇本。而且,還談到情節應合乎情理的一些細節。
例如:祝英台之父,既准女兒男扮離家遊學,事近開明,何以後來又強迫婚姻、頑固如是?
梁山伯在樓台會一場,既知婚約有變,仍唱:「良緣錯過空自疚,山伯我自罵是蠢牛。」描述當時的心理感受,似不夠深入細膩。尤其英台於聽到丫頭人心報「老爺來了」之後,即刻說:「梁兄!小弟還是勸你另娶淑女、奮發上進。至於你我兄弟麼!只有再結來世姻緣,這就算是天數吧!梁兄珍重!」像這段話,怎能看得出以後還會有「殉葬」的情節?
而英台有「深愛」甚至「殉葬」的表示與決心,似乎還是在書僮事久來報喪,並告知英台,山伯不恨她,並為她祝福;又知道山伯葬於南山,只盼英台能往一祭時,才突然起意的。
像英台的保守家庭,馬文才與他作太守的父親,又怎樣能同意祝英台坐了花轎,到南山去祭情人的墓?
哭墳化蝶的意境不錯。因此,第一場中的撲蝶,若能在愛蝶、羨蝶上,多所描述,不僅可與結局的化蝶,前後呼應,而在情節上也較合乎情理,可惜寫的還不夠周全。但若只想以撲蝶作輕鬆的開場,則又嫌拖的時間太久了。
那位長者也很喜歡舞文弄墨,他認為在「風雨訂交」時,有一句寫景的唱詞,「桃花連樹樹蔥籠」。蔥籠是青盛狀,不一定會合乎桃花開時的季節。因此他試改為「桃花滿樹樹映紅」,一再吟誦,似乎頗感滿意。
郭小莊確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她認為這是她進步的重要促動力之一。有關對劇本的指點,她表示那可能是她的劇藝表達能力,未能勝任的原故。
如果說郭小莊唱戲就會引起一陣「旋風」,似乎有些過份,但事實上,雅音小集的三年三度公演,都帶動了一些紛紛的議論。當然,這對國劇的發展,是有幫助的,何況國劇講究的也就在千錘百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