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的劉蘭芝與尤三姐
【聯合報/阮文達】
1985-08-10
平劇在台灣確培育了不少後繼人才;但儘管新人輩出,當年顧正秋在永樂戲院演出的盛況已不可復睹。國軍文藝中心雖時有平劇上演,可是二三十年來,所吸引的觀眾則始終是那些老面孔,就發揚傳統國粹而言,這基礎是太不踏實的。我們知道平劇之盛行,得力於慈禧太后的內廷供奉;但卻不可否認當時的一般市井小民與販夫走卒,同樣嗜此不疲。任何表現藝術不能缺少觀眾,否則的話即使是陽春白雪,也會成為絕響。
郭小莊的「雅音小集」,六年之中,雖然演出的機會不多,但每次都能造成轟動;上週我去欣賞了他的「劉蘭芝與焦仲卿」、「尤三姐」,看到「國父紀念館」幾千個座位密密麻麻,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年輕一代的觀眾,覺得郭小莊為平劇紮根的工作,是走對了路子;如果大家一味抱殘守缺,不求新求變,我擔心再過十年二十年,那些碩果僅存的老觀眾漸漸凋零,我們的平劇演員,就真的祇有改行去作電視演員或武打明星了。
平劇這種舞台表演藝術,唱與做是兩者並重的;據說「老北平」們聽戲,坐在台下閉目打拍,對演員們一板一眼和唱唸的尖團音要求都非常嚴格;但往後平劇向南發展,上海戲院就不能不要求劇團注重舞台佈置,服裝鮮豔以及劇目的熱鬧、緊湊,以適應南方觀眾的胃口。而且即就北方平劇全盛時期而言,四大名旦各有自己的獨門戲,他們新編的劇本,也是從傳統中注入了新的表演方式。據齊如山先生所著回憶錄說,他對梅蘭芳的戲提出過很多意見,後來更替梅編過劇本,齊先生是根據他在遊歷歐洲,從法、英、奧、比等國看歌劇所吸收的一些心得,再結合平劇的傳統精華,加以改進,確實提升了梅劇的藝術水準。南方名藝人麒麟童(周信芳)可以說是「海派」的代表人物,他七歲登台表演,受的教育不多,但成名之後即發憤用功,經常手不釋卷,和三十年代劇作家田漢、歐陽予倩等又經常交往,頻頻請益;他演出的新劇,或自己編寫劇本,再請專家指正,或出自名劇家手筆,幾乎沒有不叫座的;儘管麒麟童的「海派作風」,也曾遭受過北方許多守舊人士的批評,但至今蓋棺論定,仍不能不肯定他藝術上的成就和對平劇創新的貢獻。
郭小莊這次演出之前,在「聯副」發表了她「我的戲劇心路」一文,談到她對平劇表演藝術的執著;她不畏艱苦,追求鮮活。就拿「劉蘭芝與焦仲卿」這齣戲來說,本來即是程硯秋的「孔雀東南飛」,依照傳統方式演出,也一樣能夠討好,卻未必能為新的觀眾所接受,聽說郭小莊為了表演雪地滑行,在美國就讀時,曾冒著風雪去親身體驗雪上滑倒時的動作;又為了表演井中汲水,曾去鹿港找到一口水井練習了兩天。平劇抽象化的表演動作,仍是從實際生活中所體驗出來,只是作了藝術加工而已。因此郭小莊這份成就,也是在艱苦中獲得的!
任何一改革運動,都免不了遭受阻力和批評,就個人的觀感而言,郭小莊對劉蘭芝、尤三姐兩個古典人物的製造,雖然在舞台、配樂以至服飾上創造了新的氣氛,可是平劇傳統的身段、步法和水袖,仍完完整整的獲得了保留,真正喜好平劇藝術的人士,又何必「食古不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