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的新派京劇
【星島晚報/張月鳳】
1988-10-16
我對亞洲藝術節藝術顧問唐世璋(John Thomson)說,一種傳統藝術,經過改良及多方面的變化後,它是否已是另一種藝術品種?我舉了個例子,台灣「雅音小集」把傳統京劇的唱、唸、身段及做手作重新詮釋,佈景、燈光、服飾及配譜方面都有所改變,梅蘭芳的傳統京劇與台灣新派京劇已是兩個品種了。唐世璋說,京劇在梅蘭芳時,也是不斷在變的。
而親自來港作演出前籌備工作的「雅音小集」負責人郭小莊也認為,每種藝術都需要改進,革新了的京劇還是京劇,它只是按照環境、社會的改變而作出相應的變化而已。
京劇源於清末而盛於民國初年,那個時期,聽戲已成了人民公餘生活的一部份。至五十年代,觀眾數量已日漸減少,雖經有心人大力推動,觀眾還是當年那老的一批。爭取年青觀眾已成為挽救京劇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在七十年代,台灣京劇界已是一片衰微,可是就在一九七九年,以京劇為終生事業的郭小莊成立了「雅音小集」,為京劇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使京劇在短短的數年間,又重獲生機。
「雅音小集」新編的劇本著重結構嚴謹、場次明快和故事完整,此外,要求劇情合理及唱詞具文學性。傳統京劇中劇情冗長、曲白重複及場次零散等缺點,都一一糾正過來。
至於舞台藝術的改良,郭小莊說,在音樂方面加入了中樂團,使京劇的音樂運用更豐富多姿。在身段方面,則力求生活化,以期獲得大眾的認同。另外,傳統京劇燈光運用過分單調,只有明台及空台之分,而「雅音小集」卻以燈光變化來烘托台上氣氛。此外,在唸白時襯上音樂也是一大突破。
上述的各項改革,都使台灣京劇耳目一新,現時台灣京劇界也算蓬勃,且多個劇團爭相效法「雅音小集」的改革方式。
今次亞洲藝術節請來「雅音小集」,演出郭小莊的兩個首本名劇:《王魁負桂英》及《紅娘》。今次也是首個台灣京劇團在香港的演出,相信看慣大陸京劇的觀眾,自然會作一比較。
郭小莊可說是京劇界的多面手,她不僅在大學教京劇,培養京劇表演的接班人,還在推廣京劇方面不遺餘力,自設文化公司,攝製錄影帶介紹京劇。在京劇行當方面,她既能演花旦(青春、活潑的紅娘),又擅演青衣(文靜、賢淑的焦桂英)。
對於京劇觀眾不多的香港,她希望能加強香港觀眾的信心。她在演出前兩番來港,努力的把她的新派京劇的訊息傳遍香港。對未來京劇的發展,郭小莊說,現在香港已開始在學校教授國語,已可打破言語上的隔閡,隨著京劇的不斷改革,她相信香港將有愈來愈多的京劇觀眾。
「雅音小集」將於本月二十四日演出《王魁負桂英》及折子戲《探陰山》,二十五日演《王魁負桂英》及折子戲《八大錘》,二十六日演《紅娘》及折子戲《斷大后》,二十七日演《紅娘》及折子戲《清風亭》。地點為大會堂音樂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