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中成材•抨擊中立新
郭小莊帶來京劇熱潮
【明報/張帆】
1988-10-22
雪園之會,天蘭引來了一位稀客,她就是當今新派京劇名旦郭小莊,霎時眼前一亮,她比我想像中更清麗秀逸,棕色瞳孔,發放出炯炯神采,雖然每天練功使她略形瘦削,卻自有一份懾人的英氣。
老實說,認識郭小莊,除了對戲曲有一番新體會,亦勾起我對國劇的「痴」。
再見郭小莊於演出前夕,為解心中疑團,開門見山問她:「許多人仍質疑新編國劇立場,甚至有人直接行動來打擊,『雅音小集』的演出曾被指稱違背傳統,也曾被逼修改劇情,憑什麼令你奮鬥不懈,在傳統中闖出一條血路?」
郭小莊不假思索道:「觀眾們熱烈的回響,以及個人對觀念的堅持。」
「如此而已?」
千變萬化
「人生基本不變,往往固執於既定的事物,畢竟自有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在我的觀念中,藝術卻是千變萬化,沒有定制,隨著社會變遷以及個人觀念,創作在時代進展中便有不同形貌,就是這種無限發展性才能吸引那麼多人,將畢生之力澆灌藝術之花。」
她認為歷史人物的表達方式也是不定的,在戲曲中表達方式若能更貼近人性,會使其原有形貌更為深刻動人,於是郭小莊反問:「京劇又何必一一拘泥於固定模式,抗拒新的改變或更貼近人性的闡釋呢?」
我問:「經常有人批評你的京劇表演,個人色彩太濃,然而你無視於批評、攻擊,我行我素,必有一定道理,是嗎?」
郭小莊解釋;「其實不單京劇,任何一種表演藝術,根本擺脫不掉個人色彩,我認為個人色彩濃或淡,幾乎可說是本身在劇藝上鑽研深淺的代名詞,京劇前輩,如『四大名旦』,倘不突出自己在劇藝上的苦心經營,自成一格,何來今日梅、程、荀、尚之分?又例如葉盛蘭的小生戲、裘盛榮的淨戲、馬連良的老生戲,他們能享盛譽,全都是由於表演時展現其濃厚的個人風格,我以他們為最佳典範。」
「雅音小集」成立八年,初期面對的種種困難與打擊,叫她每夜輾轉難眠,所以能夠「越挫越勇」,原動力來自觀眾的掌聲。
「雅音小集」並不小,郭小莊憶述,這個「戲班」成立於七九年,首次公演「白蛇與許仙」,劇團由張大千命名,十四位志趣相投的同學集合而成,所謂「小集」,原來是張大千妙語:「小莊召集的呀!」
當時為鼓勵這群愛好傳統戲曲的青年,張大千特別為劇團設計了全套大幕與桌圍橫帔,圖案取自敦煌藻井紋飾,極富華麗莊嚴之美,寓意重振漢唐雄風。
艱苦習藝
郭小莊的首本戲曲不少,「王魁負桂英」中的桂英,「再生緣」中明艷照人的孟麗君,以及反串風流倜儻的儷明堂;「韓夫人」那憂國憂民的巾幗英雄梁紅玉等等角色,相信已令戲迷難忘。
名旦出身於大鵬劇校,被父親送進去時只有七歲半,遂展開一段艱苦習藝歷程。學校等於一個大家庭,每年只有新年、端午及中秋三節才可以回家,餘者不准跨出大門一步。
七歲半!根本不懂得自己是否真正酷愛劇藝,小莊給送入劇校皆因父親乃平劇發燒友。那年代,小小年紀便得遵循嚴規,每早五時半起來,首件事先學喊嗓子──面對牆壁練習講話、叫喊,然後空腹子練功、倒立、翻斛斗。九時後才有早飯吃,接著分科教學。下午要練腿子功、毯子功、把子功。晚上才唸國民小學課程。
如此這般度過枯燥的七載,記憶中,這頭個七年,挨打是家常便飯。人有好逸惡勞的惰性,少不更事,天天相同又重複的訓練,自然會偷懶,一偷懶,老師無情的鞭子就像驟雨般狂下,淚水加汗水,換來另一個七載訓練,真正接受老師的「鞭策」習藝生涯。
京劇有一術語叫「私功」,即是不要讓別人看見你練功,意思是讓人家看到你天天練功,做得好便像是應該的。她趁同學午睡時,背上最重的「靠旗」,在日正當中時「跑圓場」、練功,偷偷練了兩年從未間斷,當畢業時,老師覺得詫異,認為此女子是可造之材,他們倒不知道小莊練了「私功」兩年。
刻骨銘心
在學時,唱功成績亦不比同班同學佳,老師叫她苦練,她便每天練,有一天老師著她學一齣「馬上緣」,他們看小莊是學花旦的,在台上能耍大刀,還不錯,就開始被重用了。
十八歲那年,她在大鵬劇團參加演出,終於演過「紅娘」的主角戲,但大師姐們擔綱的戲碼,要她跑龍套、做宮女,還是照樣上,名旦背後的辛酸練歷,真是刻骨銘心。
郭小莊很有使命感,她說:「身為國劇人,在我們面前是一條比別人更崎嶇的路,但我常想,一個現代藝人不同以往的『坤伶』,我不要現代人用保護古董文物的悲憫眼光看這門藝術,我要以好的表演、足夠的魅力吸引現代人一齊看它。」
的確,「雅音小集」能招徠滿座觀眾,她的努力證明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