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一花臉 身段憑君看
【聯合報/張必瑜】
1990-11-06
【記者張必瑜特稿】「雅音小集」郭小莊與「新生代劇場」王海波參與兩岸匯演,是完全不同典型的兩岸合作模式,同時也象徵著台灣的國劇多元化發展走向,以及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相互刺激砥礪的開始。
不論是強調革新、還是依循傳統、藝術領域裡的較勁,憑的是實力與技巧,講究各擅勝場、相互激勵、刺激進步,這才是舞台上較量的樂趣與意義。如果只是一時的熱鬧風光,浮誇不實終將禁不起考驗。
郭、王兩人的演出剛好代表兩種典型。郭小莊帶了自己的琴師、樂師、後台衣箱與包頭人員,共同烘托呈現她個人的技藝;王海波則是隻身赴港,每天與大陸琴師、演員生活在一起,完全循老師方榮翔的裘派花臉傳統,一字字地修改豐潤。
王海波廿六日與于魁智合作的「鍘美案」,不但出乎大陸同行的意料,也令香港劇評人與台灣戲迷大吃一驚,這兩位海峽兩岸的年輕演員中規中矩的演出很受各界好評。
雖然如此,王海波強調,她要學習的還很多、路也很長。以前她唱戲曾經是為了錢,或是為了劇團需要而唱,如今她發現自己已到了為興趣而學、而唱的階段,感到十分釋然,因此她剛到香港時兩手空空,連劇照都沒帶,也沒舉行記者會或安排拜會活動,反而專注在技巧的修正,透過各方面的指導與舞台實踐,她覺得此行收穫豐碩。
反觀郭小莊,她推出「霸王別姬」的革新版,引起海峽兩岸及香港當地戲迷的注意。她特別講求演出的整體效果,從服裝、布景、燈光到化妝的搭配,無一不講究。再加上她人脈良好,對藝術觀念的表達也很清晰,立即成為香港報上的熱門人物。
在戲劇演出上,她要求「霸」劇的大陸演員要每天對戲,這與大陸演出在上場前一天響排一次的作法截然不同,慎重的態度令中共「文化部」及新華社官員相當注意,每天上午排戲時,也總有不少大陸演員在台下品頭論足。只可惜未藉此機會擷人之長,汲取對方的藝術經驗,反而只著重於個體的表現,錯失良機。
對於郭小莊把這齣梅派經典劇作重新詮釋、表演,各界看法見仁見智,來自台灣的幾位戲劇界學者與演員認為,郭小莊應演出她拿手的劇目,甚至較受肯定的「雅音」新作,此次推出從未學過、演過的「霸」劇有欠考慮。
大陸旦角們看了戲都不願對「霸」劇表示意見,但她們肯定郭小莊的膽量,敢於更動這些已為歷史所肯定的作品,是大陸演員不可能去做的。一位資深花臉演員則表示:「看得出她是刻意求新,膽子很大,雖然在創新的歷程中必然有艱辛的摸索階段,不成熟也是應該的,重要的是未來如何在創作前先繼承,把要表演的人物『吃透』,才可能有真的體會與創新。」另一位資深大陸演員也建議,創新的基本原則是不脫離人物,因為藝術程式的選擇是為戲劇人物而服務,必須是「在人意中、出人意外」,才是好的創造。
郭、王兩人首次為海峽兩岸正式的國劇交流開了先例,雖然仍不夠全面,但雙方如果都捐棄成見,大陸方面的傳統藝術基礎豐厚應予肯定,台灣方面年輕、有朝氣,以及結合現代藝術表演的專業作法與技術性配合等長處,都值得相互學習。畢竟,兩岸對立的是制度,而非藝術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