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 京劇新妝
【聯合報/文化小組】
1992-07-12
根據八十一年度北市傳統藝術季承辦單位─台北市立國樂團的統計,本屆北市傳統藝術季十八項節目的觀眾有兩萬兩千五百零三人,最受青睞的是創新改良的節目,觀眾在八九成以上,其中包括雅音小集的「感天動地竇娥冤」。
「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台灣創新京劇的優秀表現之一。京劇從大陸移植到台灣,傳統老戲隨著社會變遷而走上創新之路,開發新的觀賞人口,也賦予這一項表演藝術時代的特性。
京劇在文化融合、新舊並陳的洪流裏,繼續扮演民族藝術薪傳的角色。本屆藝聞焦點約集專家、演員和觀眾就京劇的時代觀感陳述意見。
◎細說從頭:
京劇移植台灣 途中滿布坎坷
傳統蛻變新腔 費盡多少心血
■記者曹音勻怡/特稿
回頭細數京劇發展的歷程,民國卅六年,不少大陸京劇演員來台,有的是跟隨部隊撤退,有的則是搭班或個人來到台灣演出。
在那一段風雨飄搖的日子裡,這些轉徙來台的民間劇團,像顧正秋劇團、張家班的「正義京班」、王振祖領導的「中國劇團」、麒派老生周麟崑率領的「麟祥社」等,都成了當時保存京劇的主力。
惟當時演出的全為傳統老戲,像顧正秋劇團所搬演的拿手戲「漢明妃」、「玉堂春」、「鎖麟囊」等,都是傳統京劇經典戲。
民國四十年代,軍中劇團陸續崛起,不過所演仍多為傳統老戲。
民國四十年初,顧劇團解散,顧正秋師妹張正芬以顧劇團原來班底自組劇團,到各地演出,仍受歡迎。
但民間劇團在這時的生存漸現窘困,於是陸續為軍中劇團收編。「大鵬」、「海光」、「陸光」、「大宛」、「干城」、「龍吟」、「明駝」等京劇團,便肩負起保存京劇的使命。
民國五十年代,京劇日漸式微,引起關心劇運人士的疾呼,希望京劇隨時代改進,以挽救頹勢。不過這時期對京劇所做的改變仍十分有限,演出上仍是非常傳統。
名伶徐露是民國五十年代當紅的旦角。此時傳統老戲的票房也繫於名角魅力的號召。
軍中劇團自民國五十四年開始舉辦年度國軍國劇金像獎競賽,雖然挸定競賽的作品是新編劇本,但形式上仍是傳統的。
陸續成立的三家電視台都有京劇節目。而電視台的字幕在幫助觀眾了解京劇上,有相當的效果。
民國六十年代,「雅音小集」的出現,使京劇有了新契機。「雅音」編新腔、強調舞台布景燈光設計,並加入國樂伴奏等「開先鋒」做法,的確帶來一些衝擊。
進入民國七十年代,尤其兩岸漸次開放交流後,京劇發展面貌已迥異往昔。編演新戲此起彼落。藝文環境相較從前有所改善,政府對藝文團體的補助,也都是助力。
◎觀眾說:
老戲迷偏愛老戲韻美
新戲迷認為新調有味
●施吉瑞(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學系教授,漢學家)
廿五年前,我在台灣看京劇,徐露、顧正秋等人的精湛唱作,留給我深刻的印象。當時的京劇中規中矩,具有濃厚的傳統中國氣息,和老唱片所表現的方式是一致的。
十一年前我有機會數度進出大陸,第一次觀賞大陸的京劇,覺得大陸京劇在文革後水準低,因為「律」的改變,京劇音樂就變味了,再加上和聲的使用,和中國民間樂器的大量加入,使得唱腔和音樂感覺變得很唐突。我個人不喜歡這種改變。
中國戲劇是世界上很特殊的戲劇表演模式;對於「韻」的特殊表現,非其他國家戲劇可比。若拋棄本質的「韻美」,去追求形式的「布景」和「龐大樂團」,是很不智的。
●周率(實踐學院教師):
這些年我看到的京劇,讓我發現京劇其實滿好看的,還會讓人上癮呢!對我們外行人來說,京劇重視新編,又加上布景、道具一新耳目,的確增加了京劇的可看性與可聽性。
●蘇偉(家庭主婦):
改良的新編京劇,在我這個年近七十的老人來說,聽起來比較不過癮。新戲注重劇情節奏、服裝、道具、舞台布景、燈光效果等,是非常大眾化,但唱腔被忽視了。
以前是聽戲,閉著眼睛,悠哉悠哉去琢磨唱的韻味,手上打著板。現在則是看戲。
◎專家說:
台灣京劇往那兒走?
度過陣痛降臨的新生兒
新氣象教人期待
■王安祈(清華大學教授)
在大陸京劇令人目眩神迷之際,許多人問道:台灣京劇界這四十年來繳出了怎樣一張成績單?無可諱言的,此地戲曲的人才不如對岸多,然而近十年來台灣的京劇已從「老骨董」的落後形象中掙脫,搖身變為新生代和所有藝文工作者都熱心關注的重要藝術活動了。這種身分性質的轉變,是頗值得注意的。
四十年來台灣京劇的發展,可歸納為以下三條途徑:一是傳統的保存,二是新風貌的展現,三是新劇種的探索。其中第一項傳統京劇部分,早期靠著幾位傑出藝人的支撐,仍能維繫一脈於不墜,近年來隨著徐露、周正榮等人的相繼退出,有關單位乃警覺性的藉由錄影、錄音等方式,企圖為流派藝術留下紀錄,無論是「顧正秋專輯」或「藝海人傑」,雖然數量有限,但卻可視為此地保存傳統的代表,具有「文化櫥窗」的作用。
第二、三兩項是近十年來新開創的局面,躍動而充沛的活力不容人忽視。以「雅音」為代表的創新京劇,率先將導演、舞台美術等專業觀念融入傳統,表演風格、編劇技巧均迥異於往昔,演員身段突破程式拘束,唱腔變化翻新皮黃旋律,劇本力求結構緊湊、節奏明快,更強調戲劇衝擊張力。同時企業化的經營更引領風潮,京劇逐步走向了「精緻化」,也為第三條途徑奠定了基礎。
第三類以「當代傳奇劇場」為代表,一方面突破京劇角色分類以便深入探索人性,一方面借用西方素材,試圖強化劇本思想內涵,更希望能迫使演員放棄熟套重做詮釋,而最終的目的,則想藉表演方式的改變以推動促成「新劇種」的誕生。
第二、三類的戲,雖然在細節實例上仍有多處不成熟,但就戲劇史的觀點而言,他們顯然已將京劇的發展帶到了「轉型蛻變期」,而這種觀念是符合時代要求的。畢竟在現代的社會裡,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哼兩句「蘇三起解」,或是每個晚上都到戲園子裡喝茶聽戲。
京劇已走過了兩百年歷史,今天我們或許不該只消極的希求它回復往昔之風光,而應以更積極的態度充分運用這項資源,以現代的藝術觀念來推動它繼續前行。中國戲曲史能否在崑曲、京劇之後再添新頁,應該是這一代藝術工作者的責任,而這正是第二、三類所開闢的新路徑與新觀念,他們之所以受到台灣廣大觀眾的熱烈支持,原因即在於此。當然,轉型蛻化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過渡,音樂部分可能還需要歌劇界的合作,但至少京劇本身的轉型,已為新劇種的成立開啟了良好的契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