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十四年
【聯合報/王安祈】
1993-11-28

■王安祈(清大中文系主任)
雅音成立之初,遭遇了非常大的阻力,實可謂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然而,強烈的質疑多半來自於傳統國劇界,如果就整個社會情勢、時代思潮來考量,其實大環境對於雅音的走向,提供的是「助力」而非「阻力」。

退出聯合國後,在國人的痛切反省檢討聲中,七○年代的文化風潮明顯的由對西方藝術的崇拜模擬轉而為對中國情懷的溯源尋根,有心人士紛紛為民族藝術在現代社會中重新尋找定位,當時一些重要的藝文團體,如「雲門舞集」、「蘭陵劇坊」等,莫不以中國經驗為出發點,「白蛇傳」、「奇冤報」、「荷珠配」等傳統的中國故事,在經過現代觀點的詮釋之後,莫不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流行節目。「古老」與「前衛」似乎成了一體之兩面,而「傳統/現代」這相反卻又相成的關係的背後,隱含的是中國在當代世界中何以自處的問題與思考。此刻,國劇界適逢其時的出現了郭小莊,當雅音以「傳統國劇的現代化」為標幟振臂一呼時,很自然的激起了年輕人探根尋源的熱情。一時之間,觀賞國劇、觀賞雅音,幾乎成了年輕人種種時髦活動中最有氣質的一項。

多年來自成體系,外人難得其門而入的國劇藝術,在雅音的推動之下,終於敞開大門,主動向現代人發出了邀約。當時年輕人穿著印有雅音字樣的T恤走在路上時,展現的是最古雅也最新潮的丰采,而雅音採用的主動出擊的方式(如深入學校演講示範、如節目單上不厭其詳的介紹解析),也已被各劇團沿襲運用直至今日。對郭小莊個人而言,這種種作法或許純粹是出於對國劇的使命感,但若結合時代思潮來看,則雅音之崛起足以與雲門、蘭陵等一併納入文化史中做更深刻的考量。

如果說雅音的崛起與時代思潮社會人心需求有關,那麼十四年來戲中的思想主題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雖然小莊個人對時事的感受並不敏銳(直可說相當單純),但她很有意識地希望每年的新戲都能掌握時代的派動。而正因其思考層面相當單純,因此她要表達的觀念倒也正可視為一般小市民的共同體驗。早期思想意圖最為明確的是「韓夫人」,當時小莊甫自美返國,非常希望在睽違觀眾一年後能推出一部有內涵的重頭戲,而「韓夫人」中樂觀報國的忠愛主題,正和當時的思潮相應,這齣戲也的確達到了激奮人心的作用。

然而在接下來幾部戲中,我們卻可從中窺探得出幾分情勢的改觀。除了「再生緣」、「問天」、「瀟湘秋夜雨」這幾部以「女性情愛」及「兩性關係」為主題的戲之外,「孔雀膽」、「紅綾恨」和今年的「歸越情」,都觸及了政治問題。「孔雀膽」寫的是政治陰謀與人倫親情之間的矛盾衝突,「紅綾恨」演述的是亡國之痛與興衰之悲,不過這兩齣戲裡的忠奸對立仍立場鮮明,而主人翁對於同心和諧的祈求與嚮往也依然明確。

在這個階段,小莊對於社會之亂象已深感不安,但仍堅決堅持戲劇的勵志教化功能,希望每齣新戲都能對社會人心起些正面的鼓舞作用。但是,到了今年的「歸越情」,我們卻可發覺一切樂觀的期待都已消失了。

「歸越情」是以上海淮劇院編劇羅懷臻的「西施歸越」為底稿,由羅先生自己根據雅音的需求潤飾修改而成。筆者以為,這齣戲的成就遠遠超過自古以來所有西施的戲劇(包括明代梁辰魚的著名鉅作「浣紗記」在內),其中沒有雪恥復國的號召,沒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教條,更沒有五湖泛舟的虛假浪漫,作者深刻地道出了政治的無情,不僅讓我們正視政治漩渦中人的處境,更能超越現實的政治層面而直探人性底層的幽暗陰森。相較於以往的樂觀和諧,小莊今年能選演此戲,必也經歷了一番心境的轉折。而這番轉變,當然也和崛起之初時一樣,是和時代思潮密切相關的。就某一個觀點來看,一個劇團本身的演變,未嘗不可視為社會轉型的縮影?

雅音十四年了,由一九七九到一九九三,其間蘊含了多少關於國家、關於社會、關於戲劇、關於個人的悲歡離合點點滴滴,戲上演時,無論台上或台下,每個人都將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感觸,衷心祝福雅音第十四年演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