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演員「楚材晉用」怎麼辦
【中國時報/溫禾】
1978-04-12

前一陣子武打片盛行時,武場的演員幾乎都是劇校出身,就以郭小莊這班為例,畢業四十餘人,目前只有四人在國劇界,但大概有七、八人在演電影,其他都改行了。

郭小莊說:「劇校畢業的學生不是沒有興趣,而是沒有演戲的環境。」因為一個電影演員演一部戲所賺的錢,大概是平劇演員二年的所得。

在復興劇校教平劇的白玉薇說:「沒有那麼多劇團容納劇校的畢業生,也是造成他們轉業的原因之一。」在十餘年前,台灣還有民間平劇劇團,後來因為演出耗費鉅大,無法繼續維持下去。所以現在只有國家支持的陸、海、空聯勤及復興五個劇團。其中除了聯勤,各劇團都自設有劇校培養後起之秀。但像復興劇校每年畢業二十餘人,只有五人保送文化學院戲劇系,十餘人參加劇團演出,所以其他的畢業生也只有改行拍電影了。

但徐露對於別人說的「劇校成為電影圈的搖籃」這句話並不介意,她說:「國劇需要嚴格的淘汰制度。」

國劇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曲折的劇情,感人的情節,但卻令人百聽不厭,主要是詞好、腔調美。徐露強調:「國劇只要有好的演員,就有好的內容。演員是國劇的靈魂,因此需要嚴格的淘汰制度。不適合的學生,若能及早退出,對他們也是好的,因為一個演員至少要有十幾年的苦練,才能有所表現。」

徐露建議淘汰制度要從進劇校開始,招考時除了考唱做外,還應請醫生檢查學生的聲帶、體型、骨骼,是否能接受長期嚴格的訓練。因為有些人的嗓子好,卻經不起長久的吊嗓子,所以考試時最好再加上科學的依據。

自從民間劇團消失後,培養國劇接棒人的重任就落在軍中四個劇團及國立復興劇校。所以到今天國劇能繼續留傳下來,也是靠了他們每年花了大筆經費請老師,培養有才能的國劇學生。但劇校雖少,近些年來也產生了不少優秀國劇人才,而徐露覺得若能將劇校集中,並提高老師的待遇,對於學生的助益將更大。

但在升學主義風氣的影響下,現在劇校的學生學戲的情緒已不如讀書那麼高,徐露勸告後起之秀,要做一個成功的演員,後天修養固然重要,但要牢記「用心學習周遭一切事物,而其目的都是為了充實國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