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出高徒(一)
【華報/燕京散人】
1969-04-24

四月十日晚上,聽了大鵬兩齣戲,「魚藏劍」和「大英杰烈」,頗有所感,因有斯篇之作。

凡是一種技藝,在初學入門的時候,都要奠定根基,由淺入深,才能逐漸升堂入室,發展到高峰。而且不論教與學,都要由博而純,自普通科進入專門,才能登峰造極,成為宗匠。書、畫、戲劇,無不如此。

譬如寫字,先學拿筆,描紅,寫九宮格,先從柳、顏的帖臨起,慢慢才能分工蘇、黃、米、蔡,寫出真,草、隸、篆,還許自出機杼,另成一派呢,如果沒學走,就學跑,好高鶩遠,剛描完紅簿子,就打算學瘦金書,不練成電線桿子體才怪。

學戲也是一樣,過去科班的制度,學生經老師分工以後,調嗓子,練功,打把子,都是不分生旦淨丑,一律待遇,全要有基本幼功,經過初步階段以後,學武生,武旦,武淨,武丑的,當然要偏重武功,可也不能完全忽略唱念,作工。學老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銅錘,架子花臉,文丑的,當然要偏重唱念,作工,可也不能完全忽略了身段,架子,和起碼的武功。所以科班出身的平劇演員,都是在平均發展裡,而再以一種專門見長,精約,淵博,是兼而有之。

老師呢,也是循循善誘,嚴厲督促,每一齣戲都經過背景單片,攢總講,說腔,上胡琴,說地方,排身段,總排多少次,能下地了,才敢正式演出,然後仍舊繼續熟練改進,這個演員才算會了這一齣戲,在這種訓練之下,當然學得磁實,聰明一點的人,不但會自己本工的活兒,還能把同臺幾個人的活兒全學會了,再用點心的人,演了多次以後,就能背總講了,所以科班出身的人,教人學戲,也是不止說一個人,連主角配角到掃邊零碎,都能演出準綱,準詞兒,準地方等,科班出身的可貴處就在此。

至於學的戲呢,也是自簡入繁,由輕而重,所以有句俗諺,「打金枝,罵金殿,三娘教子,牧羊卷」,這是生、旦入門的戲,武生武旦,就先學「武文華」,「盜仙草」了,絕沒有一開蒙就學「玉堂春」,「失街亭」,和「鐵籠山」的。

票友們學戲呢!因為是業餘消遣,每人天賦和興趣不同,就以性之所近來學兩齣,然而也不外「黃金臺」,「捉放曹」,「黃鶴樓」,「女起解」,「春秋配」,「白水灘」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