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戲劇型態在「雲門」重現
郭小莊李環春「舞」古典風貌
【中國時報/林馨琴】
1976-11-30

亞洲音樂節在最後一場(十二月一日)節目中安排了「中國舞蹈與戲曲之夜」,特別演出崑曲及雲門舞集的新舞劇,他們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也頗能吻合音樂節的主題「以亞洲古代樂曲作為創作的泉源」。

崑曲部份原先安排了三齣,由郭小莊演出「思凡」,李環春演出「林沖夜奔」,孫元彬演出「鍾馗嫁妹」,現因孫元彬身體不適,只好臨時取消「鍾馗嫁妹」的演出。

據俞大綱教授表示,崑曲雖創始於明代音樂家魏良輔,卻只寫供清唱的樂曲。第一位引用崑曲作為「劇曲」來演唱的是梁伯龍的「浣紗記」,「浣紗記」成於明萬曆五年,即西元一五七七年,距今四百年之久,因此雲門此次演出崑曲寓有紀念古典戲劇誕生的意義。

崑曲向以「身段」著稱,此次演出的「思凡」、「林沖夜奔」更是連唱帶跳,比一般崑曲更難,因此很少人願意學習。據郭小莊表示,她的思凡是從梁秀娟老師處學來的,這次只演出「數羅漢」及「逃下山」兩段,其舞步之複雜,往往唱一個字就包含好幾個身段。譬如她唱一句「下山去,尋一個年少哥哥,憑他打我罵我說我笑我,一心不願成佛,不唸彌陀。」就不知轉了好幾個圈子。這一期的英文漢聲雜誌曾訪問她,為她的舞步拍照作記錄,也費了很大的心神。

表演「林沖夜奔」的李環春也是目前戲劇界最受矚目的武生演員,他說:光是戲中的「臥魚」動作,就學了兩年,也可見崑曲的困難。據悉,目前這些連唱帶跳的難戲都有失傳的可能,李環春表示主因年輕一輩的人嗓子好,但是身段的火候不夠,一旦功夫學成了,嗓子卻又啞了。因此,他很希望能找到接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