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形式的教育
【中央日報/龍宇純】
1977-05-18
古典戲劇的研究,一向是中國文學系師生的課題之一,但一般都偏重於文學方面;而戲劇則除其文學一面而外,還有藝術的一面。有時為了舞台演出需要,甚至不惜犧生文學以遷就藝術。因此,通俗的腳本往往為文人鄙視,而文人所編劇本又未必符合演出的要求。這顯然是戲劇發展上的一重障礙,如何使戲劇的文學與藝術相結合、相發明,也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今年一月十三日,教育部邀約專家學者會商,通過「加強國劇教育與活動推行方案」,臺中大文系響應和奉行這個方案,決定舉辦一系列的古典戲劇研習活動,希望同學能由實際的參預中得到從書本上得不到的東西。
我們選擇了五月十六日至二十二日為戲劇週,活動項目包括學術演講、資料展覽及國劇公演。學術演講部分,請鄭騫教授主講「北平演戲的場所」、張敬教授主講「談淨丑」。資料展覽部分由曾永義教授負責籌備,展出古典戲曲劇本及論著外,並商得文化學院戲劇系國劇組、閩南國樂社及張大夏先生協助,惠借樂器、圖片等,將在本校研究圖書館陳列,為期一週。國劇公演部分,則由「中文系師生國劇實驗研究社」負責,選排膾炙人口的名劇「四郎探母」。定二十二日晚上七時半在國藝中心演出,主配角及龍套宮女等,全由本系師生擔任,無一兵一卒之外求,計動用演出人員三十八人之多。
一個系的力量究竟是有限的,幸得校方及有關機關團體和先進惠伸援手,我們深致感謝。
最使我們傷感和遺憾的,是俞大綱先生的辭世,他生前有一個基本看法,認為中國戲劇的發展必須要在大專中文系生根,所以他一方面主持文化學院的國劇組,一方面則希望大專院校的中文系能注意戲劇的提倡。因此當他獲知我們這次活動之後,高興非凡,認為無異是將他的理想付諸實行,而把我們引為知已。曾主動的或在我們要求協助之下,為我們計畫活動的細節,蒐羅展出資料,又應允作專題演講,題目已定為「試探中國戲劇的文化本質」,不幸俞先生竟與我們人天遠隔了!最令我們感到難過的是,俞先生逝世的前夕,還在為我們的活動費心,因此我們對他和其家屬有一分說不出來的內疚 ── 一分永遠不能平復的內疚。
我們希望同學們因為這次的實際參與而對中國戲劇有進一步的了解,發生更濃厚的興趣,日後在中國戲劇的研究和發展上能貢獻其心力。因此誠懇的希望大家多給我們鼓勵。
(作者為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所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