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闊高深師生情(下)
懷念永遠的俞大綱老師
【聯合報/郭小莊】
2007-04-29

俞老師為我編的第一部新戲就是《王魁負桂英》,接著還有《楊八妹》、《百花公主》等等,為當時逐步凋零的平劇界掀起一股創新的風潮,年輕的我跟隨老師身邊,只聽得老師說「平劇一定要有新的劇本」,並沒有領略到俞老師對年輕人不再進入劇場,對平劇藝術浮現出沒落的隱憂而憂心,他為我所做的一切,也正是他著手推動平劇革新的一部分。

就以傳統小戲《拾玉鐲》為例,過去孫玉姣出場唱的南梆子「二八女坐門外針黹繡做,嘆紅顏薄命女愁多慮多……」雖然通俗,卻少了意境,俞老師改成「好春風吹散了滿懷愁悶,喜的是遍春郊景物宜人,散芳飛開不盡香花成陣,小家禽解人意步步逢迎,拈繡針我且把春光細引,強勝那深閨女坐閉朱門」,著實賦予這齣戲文學的意境和生命。我與張大千大師結緣,這齣俞老師改編的傳統小戲也是重要引子之一。

俞老師過世後,張大千大師對我持續關心教導,更是「雅音小集」創立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推手,兩位大師惺惺相惜,以及對平劇藝術傳承的使命感,一點一滴地灌注在我身上,是我之幸,卻也是多麼沉重的擔子!

俞老師常說,傳統藝術不再注入新生命,注定會被時代淘汰,但是新的呈現方式一定要誕生,傳統才能延續,創新需要有人勇於嘗試,即使失敗,也比墨守成規、自然凋零好,平劇要注入新的生命才能傳承,俞老師在我身上播下了這粒種子,也費盡心思呵護灌溉,可惜的是,他沒有看到它發芽、成長及茁壯,「雅音小集」是在俞老師去世後兩年才創立。

「雅音小集」是我創作這條路的起點,我一直牢記俞老師說的:「戲劇要心無旁鶩,才能真正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演活角色。」也注定這是一條孤獨、寂寞的路。雅音初創,我投入了全副心力,沒日沒夜地張羅台前幕後的大小事情,直到今天我沒有結婚,沒有自己的家庭,大姊曾說「我妹妹嫁給了平劇」,箇中許許多多挫折、委屈,家人及親近友人對我諸多的不捨,都不言而喻。

我並沒有退縮或是後悔,卻不時會想「俞老師還在的話該有多好」,繼之又想:「俞老師在的話,他會告訴我怎麼做?他會希望我怎麼做?」「雅音小集」跌跌撞撞一路走來,我自認未辜負恩師期許,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這完全得力於「俞老師會幫我頂天立地」的信念,給了我面對一切挑戰的信心和勇氣。

俞老師給了我一生受用不盡的智慧和勇氣,直到如今他仍那麼鮮活地活在我的心中,也活在曾受益就教於他的每個人心中,紀念俞老師是傳承他的智慧、完成他的心願,讓未及親睹大師風範的下一代,認識上一代為我們這個時代做了什麼,我們又該為我們這一代和下一代留下什麼,因此,我明確知道,舞台上有新一代《王魁負桂英》出現,是俞老師樂見的,由學妹陳美蘭和朱民玲一起演出《王魁負桂英》來紀念俞老師,我想,比由我親自演出更有意義,也更符合俞老師的期待。

至於我,除了一如往常般不時「靜靜地」向俞老師「請教」外,今年我會將自己在「雅音」時期的演出,製作成DVD發行,為現今戲劇盡一分傳承之心,作為送給俞老師在天之靈的紀念。

當然,俞老師指引我的這條路,我仍會無怨無悔地走下去,讓俞老師在我身上、在整個藝文界所投注長闊高深的愛心庇佑下,持續發光、發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