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應求變求新
【自立晚報】
1979-05-26
最近「雲門」和「雅音小集」,都作了對國劇演出內容與形式上若干調整的嘗試,這兩次演出的實際負責人林懷民和郭小莊,並未侈言「改革」和「革新」,只是謙遜的稱之為一種試驗。其中,「雲門」因節目安排稍欠考慮,比如將「挑滑車」與「夜奔」兩齣武戲排在同一場演出,略嫌單調,觀眾不太踴躍,「雅音小集」改善了這項缺失,兩晚 國父紀念館都告滿座,特別是入場欣賞者,以二十歲左右的高中大專學生為多,這是前所未有的可喜現象。我國傳統的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國劇,畢竟憑其綜合的音樂、舞蹈上所表達的完美境界,吸引了許多新生的一代,使它獲得了廣大群眾基礎。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它自己歷史文化的藝術形式,許多人訪問韓國之後,對韓國的古典舞,其強烈的民族色彩和給予觀眾視聽上感性極高的滿足,都讚不絕口。我們有關單位,早些年還特別為此大力提倡民族舞蹈,可惜因未能掌握住歷史傳統的特點與風格,迄今並無突出的成就。
真正屬於中國音樂舞蹈上保存民族優美遺傳的,仍應是國劇。但因人才難得,客觀環境又復艱困萬分,政府遷臺後,倘非軍中全力支持,國劇不僅日趨式微,且恐已成廣陵絕散。雖然由於軍方有計劃的維持劇團,培植人才,但無可諱言的,它的素質已逐漸降低,舉例言之,新起的一代演員,其功力、敬業精神、進取心,便遠不及現已垂垂老矣的老伶工。長此以往,老成凋謝之後,國劇前途仍然充滿危機。此決非無的放矢,只要看三十年來,多少名劇均已失傳?多少絕技已成絕響?每個劇團公演,翻來覆去,都還是那幾齣老戲,令觀眾失望傷心!
許多年來,也不乏人倡導「改進」國劇,如修改劇本,編排新戲等,但效果不彰,則是事實。由於這次「雲門」「雅音」的不計成敗,勇敢作較大幅度的改革,姑不論其成敗如何,這種毅力與勇氣,是值得鼓勵的。同時,我們認為今天對國劇改革十分必要,大家都知道,國劇盛行於晚清,它並非單純一種戲劇型式,而是揉和吸收了崑曲、梆子、徽調、弋腔……的優點,而以皮簧為基礎,去蕪存菁,融合貫通,才創造了更完美的舞臺效果。但它仍在不斷的求新求變之中,許多名劇,如「霸王別姬」「生死恨」「洛神」等等,或為改編,或為創新,初為某一名伶私房戲,繼則相仿習,終至普遍流傳。所以,國劇應該不斷改進,求新求美。固步自封,一成不變,它必然會僵化,萎縮,失去觀眾,自漸凋零。
改革之道,我們認為應該把握幾個重點:第一是保存國劇象徵藝術的特色與已定型的優美動作與唱腔,而在內容上充實它,美化它。這次「雲門」與「雅音」,利用西洋舞臺劇的燈光佈景等等,就產生了反效果,此證明不能輕率變更的部份,處理應該慎重。第二是人才第一,劇本為先,沒有好劇本,固然演不出精采的節目,而不從嚴訓練演員,無論生旦淨丑,一代不如一代,國劇也仍難避免每下愈況的命運。第三,有關機構如大專學校戲劇系、音樂系、各劇校及國家藝術主持單位等,應聯手合作,全心全力推動這項工作,假以時日,必可收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