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小集年度公演 郭小莊忙得好起勁
【聯合報/黃寤蘭】
1981-04-14

為了籌備雅音小集本年度公演,郭小莊瘦了一圈,已經不豐滿的雙頰更加陷落,但是她忙得那麼起勁,彷彿整個心靈已經再也容納不下除了演出以外的事物。

每年雅音公演,都是一新一舊兩劇對照,從傳統出發,追求新的戲劇形式。今年由孟瑤女士新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更進一步拓展了國劇唱腔與表演形式的視野,加入國樂管絃樂團的現場伴奏,及多媒體的舞台效果,向現代劇場進軍。舊劇則是俞大綱教授的遺作「楊八妹」。

雅音歷屆演出引起最多討論的,當是編譜新腔的問題。名琴師朱少龍每次為雅音譜新腔,都有「耗掉半條命」的感覺,常常一句腔和「鼓王」侯佑宗研究數個小時,瞭解字的發音特性、演唱者的個性及劇情需要,將國劇原有曲牌加以變化改編而成。

但曲牌的運用,巧妙存乎一心,朱少龍將「南梆子」用在楊八妹身上時,腔調力求簡單大方,配合她的英雄兒女身份,用在祝英台身上時,就加入許多花腔,嬌啼婉轉,縈繞迂迴。腔調變化既多,身段作表的要求自然更趨細緻。

用四十人的國樂團來伴奏,在國劇界還屬創舉,指揮王正平已譜成十多首樂曲,好在文武場伴奏的空檔演奏,作為背景音樂,烘托氣氛。有人不禁懷疑:王正平的國樂劇作曲和朱少龍的腔調合得來嗎?原本沒有唱腔,音樂留白的部份,現在都填上管絃樂陪襯,觀眾感覺不突兀嗎?不會與鑼鼓點起衝突?且看這次實驗的結果了。

「梁祝」一劇地方戲曲有之,平劇過去則無。孟瑤編劇時沒有參照地方戲腳本,但郭小莊演練身段時則從越劇名小生高瑾處學得不少「扇子生」的表演方式。越劇都由女伶扮演,小生與小旦的表演技巧一致,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求學時,用越劇小生的表演技巧更能點出她英氣中的妍媚之態,比平劇活潑而富暗示性。

全戲分十二場,在國樂團的序曲演奏聲中揭幕,第一場「遊春撲蝶」雖然刻劃出英台嬌癡任性的個性,卻也投射下最後「哭墳化蝶」的悲劇影子,每場戲在腔調及舞台、表演上都有新穎的設計。

如「英台困情」與「山伯病亡」兩場,沒有唱白,以啞劇方式進行,由管絃樂伴奏,幕後女聲獨唱。「病亡」一場,舞台以中央一束白光一分為二,分別展現山伯臨死前的淒涼景象及英台答應母親嫁馬文才的情景,兩個主題再由一聲呼喚結合為一,是郭小莊構思的分割舞台畫面。

又如「十八相送」,以張大千的潑墨畫幻燈片打出郊外情景,「哭墳」則由聶光炎設計空墳,裂開後英台縱身跳入,化作彩蝶飛舞,結束了這段在理性壓抑下的浪漫愛情故事。

「梁祝」一劇五月七日至九日在國父紀念館上演,演員有郭小莊、曹復永、吳劍虹、馬嘉玲、楊傳英、王鳴詠等,「楊八妹」則於十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