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看台灣
【中國時報/朱君逸】

1981-10-06

中國人在先天上就不是太幽默的民眾,同時,被別人幽默的「雅量」也不大,尤其是居住和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民族自尊心」特別強,可能因為本身屬於來自開發中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某些方面遭到有形或無形的歧視,所以有時候,民族自尊心的強烈感竟然會達到小氣的地步。身在外國,看到外國女歌星衣衫暴露,大扭特扭,覺得理所當然,但是一旦看到本國女歌星也如此這般,心理彆扭的成份,往往超過眼睛吃冰淇淋的舒暢。他們並不希望聽到祖國親人在大庭廣眾的舞台上,講不雅的笑話,吃中國人的豆腐,要吃豆腐,請倣效照鮑勃霍伯和強尼卡遜那般,以時事新聞為主題去吃美國人豆腐,美國人在這方面是海量的。來美國宣慰僑胞的台灣影藝界人士們,以後,請你們多說些令人熱血沸騰的話,多唱些令人熱淚盈眶的歌,這才是在美國舉行的、成功而有效果的中國晚會,如果你們到大陸去宣慰大陸同胞的話,隨便啍幾句台灣流行歌曲,稍微扭兩扭,就會使他們如痴如醉,他們從來沒有看過,包括你們不動時候的衣著和風姿。

這次在台灣未能看到平劇,是件遺憾的事情,聽說,台灣有不少平劇團、平劇學校,有位才女型的平劇明星郭小莊,在努力的創新平劇。有一次,我從居住的美國南部到東海岸一個大城市旅行,在報紙戲劇版上看見美國人唱中國平劇──四郎探母的廣告,好奇心加上愛看戲,我當然去看了,演出地點是個小而簡陋的實驗劇院,只有五六十個座位,無台很小,台上有上場門、下場門和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台下左端有拉京胡的琴師一人,打鼓佬一人和打大鑼、打小鑼各一人,鐵鏡公主,老太后,丫環,楊四郎的元配夫人和妹妹,全部由黃髮碧眼的美國男人反串,男主角楊四郎是個身高六尺的白人大漢,他們的全部穿著陳舊的平劇裝,化裝的方式也趨向簡單的平劇裝,連鐵鏡公主的鞋,都是中間有支木頭棍的中式高蹻鞋,無論道白和唱詞都是英語,男男女女都用細細尖尖的假嗓子唱,唱的腔調只有三兩種,聽來聽去都大同小異,只是快點慢點而已,他們動作誇張,表情十足,還穿插打鬥武功,最特出的地方是換場的時候,全體演員,不論主角、配角都隨著鑼鼓點,繞著舞台以不同的動作跑一圈。我剛看的時候,是又氣又好笑,他們不是在唱平劇,是在演滑稽戲,他們在糟塌中國古典戲劇藝術,但是越看下去,我越笑不出來,越氣不下去,因為這些美國青年人不是在胡鬧,他們在認真的演,他們要盡自己所能,來表現中國的古典戲劇,只是很可惜,他們所了解的太膚淺,也太少。觀眾看得入神,也聽得入神,因為用英文說和唱,他們聽得懂,他們也認為,這就是「 真正」的中國平劇。聽說,這齣英文平劇的編劇兼導演是位美國太太,她本人學戲劇,曾經隨同在美軍顧問團的丈夫在台灣住了幾年,他認為中國人能演美國戲,美國人就能演中國戲,這些演員和文武場都是這個實驗劇場的學徒,她以一個星期的時間教他們台步和演唱,不論他們演得究竟如何,這些美國人終於演出了中國平劇,這股勇氣和幹勁不能不佩服的。

1981-10-07

那天我正巧帶了個小型的卡式錄音機,錄下了全部實況,這次回台北,本來想把它送給郭小莊小姐,供她作推廣平劇到國際間之用,因為不認識郭小莊,找人轉交很麻煩,加上遊山玩水玩昏了頭,而疏忽了這件事,錄音帶又原封帶回美國。要想使美國人真正欣賞平劇,而不是只看中國古典舞蹈和中國武功表演,一定要平劇英語化,不僅道白、連唱詞也要英語,把整齣平劇英語化很難,但是挑出精彩的片段使它成為「英語樣板戲」,只要好好下點功夫,是不可能做不到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陸的平劇只有「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等幾齣樣板戲,而樣板戲之中又有大家都會唱的樣板中的樣板,這正像台灣黃梅調走紅期間,很多人不會唱全本「梁山伯祝英台」,但很多人都會哼幾段「十八相送」。「平劇英語樣板戲」完成後,到美國各地表演,而且培養真正的美國人在演,久而久之,平劇樣板戲像歐洲歌劇:「茶花女」一般,被很多美國人會哼上幾句,平劇在美國人民心中的地位就自然不同了。「平劇英語化」是大陸人民作不到的,因為大陸人民的「英語水平」和台灣是沒法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