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帶給國劇新生命
【臺灣日報/蕭言】
1986-01-10

十幾年以前,郭小莊給人的印象只是「哦!那個張大千幫她在旗袍上畫國畫的女國劇藝員!」

現在,談起郭小莊,大家的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那個創辦『雅音小集』,帶給國劇新生命的郭小莊?」

今年三十三歲的郭小莊,具有河南省中原地方人士的樸素純美的本質,從七歲進入大鵬劇校開始,為國劇奉獻,二十六年如一日,為國劇,郭小莊嘔心瀝血。

論藝事表現,郭小莊在紅氍毹上的造詣,談不上「震古鑠今」,然而未來史家若要寫中國國劇史,郭小莊必然將是重要的一人,因為一般名旦成就再大,也僅是個人藝事的發揮,或創造某個「派」別的表演藝術形態,對整個國劇藝術的內涵,沒有革命性或結構上的修正。

郭小莊則不同,她固然對自己表演藝事的精進,始終以「尚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嚴謹態度自我要求,成為這一代旦角祭酒,而她對整體國劇藝術表現形式的改變,使近百年來一成不變的國劇呈現新的風貌,才是她突破窠臼,遠勝前人的地方。

很早以前,郭小莊就對歷史上四個名女人:西施、香妃、董小宛和梁紅玉極為心儀,她常想:有一天她要分別把這四位中國歷史值得崇敬的堅強女性有血有肉的搬上舞台。不過她覺得以舊有的國劇形態,似乎還不能真切的表達這四位女性的形象及心理特性,因此,她期待以新的國劇表演形式來演出這四位女性。

民國六十八年,懷著為國劇傳統延續、創新、試驗盡最大心力的誓願,郭小莊宣佈創立「雅音小集」,研究改進國劇的途徑。民國七十年,她請到孟瑤老師編寫劇本,決定除了舊本梁紅玉的骨肉架構外,更要加入許多現代戲劇的曲折、懸疑、蓬勃氣勢的戲劇張力及壓縮力量,她與孟瑤再三研究,加入了許多特殊效果及肢體語言。

七十一年六月,郭小莊獲得亞洲文化基金會獎助,赴美國紐約茱麗亞音樂學院研習音樂與戲劇課程一年,這一年中,她感覺壓力更加沉重,因為她知道,回來之後,除了「雅音小集」必須再出發外,自己在表演境界上也要更深入的去演一些角色。

因此,在紐約,她熱切的去觀賞西方戲劇,渴切的吸收西方戲劇的優點。每次看演出,她總想到「梁紅玉」這齣戲。在西方戲劇的震撼下,郭小莊覺得:國劇的舞臺被傳統的包袱捆得太緊了,文武場的伴奏就放在舞臺兩側,破壞了舞臺的整體性;西方劇場的樂隊在臺下,舞臺永遠是完整的,形式上完美多了。

在紐約的這段時間,郭小莊下定決心要改變國劇舞臺的表演形式。她初步的構想是,將文武場搬下舞臺。但應如何設計整個舞臺,這涉及專業知識,郭小莊暫時無能為力。

幸好,她遇見了一位年輕、極有才氣的日籍舞臺設計家島川徹,她請教島川徹能否將東西方象徵性、抽象性的意境手法,合併用於東方的戲劇舞臺上。

島川徹在看過一些國劇和雅音小集的錄影帶後,認為郭小莊希望以燈光變化、簡單道具來呈現完整舞臺的想法是可以做得到的。他們討論又討論,雙方的想法很能溝通。終於郭小莊下了極大決心,聘請島川徹為舞臺設計。

這是很大膽的一個冒險嘗試,島川徹對國劇完全外行,很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但郭小莊有另一種看法,她指出:「如果找一位對國劇內行的設計,很可能囿於熟習的傳統模式,反而使手法僵化,不敢放膽去嘗試與突破,這點與雅音小集的基本精神相違背。」

除了加強戲劇性的張力及改變舞臺設計的基本架構外,郭小莊還嘗試了以國樂伴奏,改善編腔、燈光變幻等國劇舞臺上未曾有過的轉變,而更豐富了國劇舞臺表演的內涵。

最初,對郭小莊領導雅音小集進行的改革,頗有一些人不以為然,認為雅音小集改變國劇傳統形式:臺上擺道具,燈光變幻,國樂伴奏改變等等,是大逆不道,群起攻擊。

但隨著郭小莊鍥而不舍的努力,以豐富的內涵,創新的形態,獻給國內知音,漸漸獲得社會大眾肯定。今天,「雅音小集」是國劇演出中獲得掌聲最多的,郭小莊達成了她二十五年前所許下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