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音」共鳴
創造國劇的樂音
【民生報/景小佩】
1986-06-27

「雅音小集」的文武場旋律六年來一直在國劇圈中多少形成刺激與帶動的作用。主要原因就在它的創新突破性、廣幅度涵容性與現代節奏感。

雅音的文武場:絲弦與鑼鼓聲中,早已襯配了傳統國樂的弦韻,製造了純中國卻豐富的「雅音」。這之間的協調過程,竟是今日國劇台後老中青工作人員心血的大結合,這一點特色,倒是鮮為人知的事實。

七十七歲高齡的鼓王侯祐宗,打了一輩子的鼓板,對雅音付出了最大的精力與寬容。許多人開他玩笑『侯老,國樂加入,你的鼓板不夠神氣了。』侯祐宗笑著說:『雅音能傳,我的鼓板才有意義!』

他還常常研習新的板式,配合劇情安排氣氛,小莊尊他一聲「侯爸爸」,他眼一瞪:『不為你那麼苦,我才不跟著你賣命!』

朱少龍的胡琴,是雅音的靈魂。侯祐宗算過,六年雅音,朱少龍摔壞十把以上的名牌胡琴,就為了編新腔的苦楚難言:他不但要把握國劇劇腔精質,還要掌握小莊音質特色及戲氛需要,為了演出成功,小莊及胡琴都遭了殃,成為他的出氣筒。不過,他一翻眼名士派地表示:『不夠格的,還沒資格當我的出氣筒。』

蔣如棠的南胡及笛與鎖吶技藝和他對地方戲腔的音感同樣獲得梨園界的肯定。六十歲的蔣如棠自謂娶了雅音(他至今未婚)過年過節他夾著幾個蔥餅到排練室聽錄音帶,自己吹笛配合,研究腔,樓上的住戶嚇得推門進來,不解他何來如此大的興致。

這三位老人,帶出一位才三十出頭的接班人:劉松輝,藝術學院、藝專、文大教授音樂的青年才俊,自雅音初起即投門效力,譜出襯底國樂的幽婉戲氛,導引了現在三軍劇團演出時也嘗試著用國樂精粹的門徑了。

這四位合作多年,每回演出都表現一次完整的特色風貌,他們是雅音的幕後英雄主流,把中國傳統歌劇的聲音旋律,帶出這個時代的認可水準。

「雅音小集」的確是滿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