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雅音小集
【中華日報/顧曲】
1988-05-09

雅音小集的創辦人郭小莊,自坐科到演出,已經三十多年了。

倏倏忽之間雅音今年,已經是成立九週年了。

小集之名,是已故畫壇大師張大千所取。

沒有俞大綱的指導,郭小莊就沒有今天的成就。戲友俞大綱,畢生獻身戲劇,曾任文大戲劇系中國戲劇組主任,郭小莊之入文大就讀,亦是俞所促成。俞氏改編的一齣王魁負桂英(改自川劇情探),提昇了郭小莊的劇藝演出水準,也使之成名走紅。

戲劇的演出,是理論、實踐並重,郭小莊為了充實自己,要赴法進修。

雅音由蓽路藍褸,到今天的成長茁壯,雖然其間,遭到種種阻力,但郭小莊堅忍不拔,逆來順受的毅力,是令人欽佩的。而有些衛道之士,對他的不諒解,曾經一度使之感到無奈。但演出的每場客滿,尤其是獲得青少年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林肯中心的演出,更使國劇馳名於海外,郭小莊認為她的心血,沒有白費。

雅音以傳統的新生自命,創新劇也不忘演舊劇,齊頭並進。

雅音的新戲,至少要連演三、五場(同一場地),今年的孔雀膽,要連演七場,這在其他演出單位,絕對擔心沒有那麼多觀眾。

郭小莊說,在九年演出過程中,以感天動地竇娥冤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這齣戲幾乎無法與觀眾見面。最後,經人斡旋,才在「刀不留人」聲中上場,腰斬的「陰告」的結局戲,終于使前後台的「三堂會審」,化戾氣為祥和。如今回憶起來,仍然想大哭一場。

郭小莊得到了不少獎,從文協的文藝獎,到中山文藝獎、十大青年獎,亞洲傑出藝人獎,她認為是給她的鼓勵和支持,在戲劇上,還得努力,盼望更上一層樓。

郭小莊表示,她之有今日,除了張公公(張大千)和已逝世的恩師俞大綱,熱愛她的觀眾外,還有父親郭金河,對她的演出的支持與關切。郭老先生,今年已是年逾古稀,頭髮斑白的人,從一齣戲籌備開始,一直到每場錄音、攝影,忙碌不停,並協助成立了錄音(影)公司。

打從坐科起,郭小莊學的是刀馬衣旦,偏重做、打。而花衫(青衣,花旦之綜稱)的唱,完全係力于朱少龍老師(影視女名星恬怩、恬妞的爸爸)的吊嗓、教唱。

雅音創有今天的局面,郭小莊說,有以下四件工作,必須全力以赴。

第一是宣傳,以往戲劇隊、劇校演出,各種傳播媒體,幾乎是空白,除演出單位之自費刊登廣告外,連劇訊都沒有。自雅音開始,才有記者招待會之舉辦,劇照,演出之新聞見報,甚至於上電視。預售票分在功學社等各處,一個月前即可買到,讓觀眾能早有選擇。並且,各演出劇藝場所,國父各紀念館等處,先行印製海報張貼,所發劇訊,內容豐富,介紹劇中演出的特色,包括派角、劇情說明書,可讀(刊)性極高。另選稿紙繕印,不勞報社主編費心,打開了一道國劇宣傳之門。

當然,宣傳重實際,雅音的宣傳,不浮誇張。戲好、角硬,加上名符其實的宣傳,票房紀錄,自是行情看好。如不懂宣傳之道,不但難以發生錦上添花的作用,可能由於觀眾「知」的少,而影響上座。

第二是配樂:國劇演出,配樂起用國樂,大鵬早已舉辦過(民國六十年前),但是試用失敗,而雅音卻再接再厲嚐試成功了,君不見今之劇隊演出,也大都用國樂伴奏,豐富了舞台的效果。

第三是準備:雅音演出,至少用長達半年時間來做配樂、唱腔、設計劇裝等籌備工作;尤其是排劇,從乾排(不用樂器),響排(要用樂器)到彩排(化裝演出),正式演出,隨演隨改,一直到認為滿意為止,真正做到了「戲不成熟不上台」的嚴謹制度。而且,在排練時,無論主配角,都不要誤場,都要求入戲,決不是對一對就上。

舞台戲劇演出,有的豐富的內涵,再配上精緻的外在包裝,效果當然會好。

第四是淨場:淨場制即如舞台劇以拉幕分場,不使撿場人在台上露面,與劇中人在一起,遭致有些觀眾,尤其是外來的觀光客誤解。此舉雖來自仿效,可是,用之得當,今之戲隊,也有採用。

雅音演出,見人見智,有人認為太新奇。但是,觀眾群中,中、老年人卻愈來愈多,甚至包括疾言厲色,道貌岸然反對者在內。

雅音新戲有號召力,但老戲如紅娘、紅樓二尤,也照樣叫座。

為了不能參加與海峽彼岸藝人,在香港同台演出,開罪了仲介人,郭小莊說這不是怯場、食言,而我是國家培植出來的,一切要聽從政府的安排,不是個人可以作得了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