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郭小莊雅音繚繞》問世

 

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 楚崧秋

郭小莊小姐今天在臺灣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在海外和中國大陸的文化藝術界也享有相當的盛名。究其原因,固然主要由於她對國劇的執著和成就,尤其是十八年前一手創辦「雅音小集」,為這傳統劇藝的表現方式另闢蹊徑,獨樹一幟。

另外,使她受到社會重視和肯定,甚為青年一輩知識分子喜愛、關懷、幾至崇拜的根由,我認為是基於她對自身所懷理想的堅持,對社會大眾的一片愛心和回饋。大家都覺得她平易近人,多少年來各種大眾傳播媒體所介紹、所報導、所呈現的郭小姐也正是這般的一個典型女性;然對她接觸較多,了解較深的長輩先進、師友同道,更知道她自律甚嚴,求好心切。無論在什麼場合,扮演任何角色,她總是一切反求諸己,一切設身處地的為人設想,這大概就是她特具青年緣和群眾魅力的因由之一。

雖然如此,可是在她藝術成就和美好人生的背後,卻走過一條漫長而艱苦的心路歷程,其間也曾領受過不少冷暖相殊、毀譽不同的際遇。這正好說明一個成功者的內心,每每充滿辛酸和苦澀,所謂「患難憂戚,玉汝於成」,就是這個道理。

人們都知道,小莊八歲入校學劇,在那個年代,劇校所有訓教方式與內容,與傳統的梨園一般無二,也就是說,一切打罵與未必全合情理的管訓都曾加於其身。倘非其慈父兼嚴師的百般鼓勵,小莊自己的堅忍求成,可以想像是難以打下她國劇的深厚基礎的。直到她十八歲左右,在劇藝界已相當出人頭地,自感學之不足,碰巧遇上國劇大師俞大綱教授,認為小莊是一大可造就之才,於是教之礪之,授以衣缽,因而杏壇伯樂與劇界千里馬的美談,乃不脛而走,小莊亦終生私淑,感懷無既,矢志以事業報恩師。

當然,任何一位劇藝人才是離不開表演舞台的。就此而言,郭小姐亦是歷經坎坷的。他從被斥為難看的丫嬛演起,以至於風華絕代的「再生緣」中孟麗君,或反串得維妙維肖的祝英台,或為千萬人同聲一嘆的悲情角色竇娥……在她於民國七十六年所寫的「天涯相依」一書中,曾有極為平實的自省和檢討。

不過,就個人以及若干人士所知,她在創立「雅音小集」之初,演出「王魁負桂英」等劇,因在表演方式等方面作了若干突破,使國劇表演更貼近觀眾,從而易於理解劇情故事,於是大受歡迎,場場滿坐。可是一些自認為傳統國劇的內行人,竟以保衛國粹的姿態,指斥郭小莊的演出是離經叛道,甚至不惜扣以「紅帽子」,說她是抄襲大陸上的樣板戲,這令一個初露頭角、勇於創新的青年女性如何擔待得起?

最令人不可思議者,莫如民國六十八年她籌演「感天動地竇娥冤」這一老牌歷史劇,早於當年七、八月就預定台北市國父紀念館為演出場所,訂六十九年春公演,不幸是六十八年十二月十日爆發了高雄美麗島事件,當時少數好牽強附會的情治人員,竟於六十九年初以「此時不宜演出」為由,令其延期,可是門票早已售出,如果展期,不僅「雅音」信譽受損,且將招致民怨,後來事為蔣經國總統所悉,認為這是「六月雪」平劇老故事,且籌演早在事件發生之前,如何扯得上關係,然後方才如期順利演出。

而今這些莫須有的是非都成陳跡,早已隨風飄逝。據我所知,郭小姐亦認時代不同,每會發生許多意想不到的事,因而無怨無悔,坦然以對。近年以來,其本人忙於進修,推行公益,整理舊檔,更勤於海峽兩岸及海外國劇各方面的交流切磋,從而演出較少,這在她的新著中,亦都有所說明與交代。

當其新書出版前夕,徵序於我,自己只是一國劇愛好者,惜未深入鑽研,但感於其對這一傳統藝術的執著,復具創新求進的勇氣和精神,甚至以「嫁與國劇」的愛心與決心來傳遞薪火,故樂於鄭重推介。深願國人,尤其是海內外青年一代,不問您對國劇有多少了解,不妨體認一時代女性如郭小姐者,如何堅忍耐煩,存誠務實,為民族劇藝獻身盡力,開創自己一片遼闊壯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