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莊專程來美取經,在紐約待了一年,時間雖然匆促,但收穫甚豐,茱麗亞、百老匯、外百老匯、紐約圖書館、曼哈頓、蘇荷,都曾給了她很多心得,很多啟發,很多感懷。當她此行告一段落,束裝返國時,行囊中已裝滿了她對戲劇演出的新觀點和新資訊。
經過這一年,她回國之後,要拿什麼新作品給觀眾呢?在紐約,她看了百老匯音樂劇「艾薇塔」的演出後,深受感動,連看六遍,已經將整個故事、角色造型、舞台表演在腦裏植根。於是,地想到了我國的巾幗英雄梁紅玉,她把孟瑤教授所編的這個劇本,在紐約寓所內深夜研讀,有時在咖啡店伴隨著下午茶音樂,不斷翻看,尋思著回國之後,新作品要如何運用新方式來演現?她內心非常明白,回國之後,雅音的再次演出,將成為來美取經的成績單,一念及此,緊張、著急,齊上心頭,整個晚上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在紐約的最後兩個月,她一面學習、一面思考,一面整理心得、一面規劃未來,她歸納著國劇舞台、電影、電視的表演經驗:俞大綱教授對文學修養和戲劇創新的觀念,張大千大師對藝術創造和意境提升的論說,茱麗亞音樂學院的西方表演技法,百老匯的現代舞台,紐約的流行藝術與時尚生活,郭小莊漫步在其間,深深的吸納著,融合而成為她革新國劇的動力和方向。她就像調好焦距般,已可明晰的看到你所要看的主題景象,回國之後,就要帶動雅音再出發了。
她展開為「梁紅玉」的籌備工作,雅音再出發的第一步是舞台革新,對百老匯的現代舞台,她醉心又嚮往,嚮往於國劇能在現代化的大舞台演出。據說,當年梅蘭芳初到美國演出「汾河灣」,因現代舞台過大,演來頗不習慣,乃將之隔小,以適合傳統國劇的表演。而郭小莊這一年在紐約,已完全體會到西方戲劇中,是如何善於利用現代舞台之大和設備之全,營造氣勢,滿足現代觀眾對視聽感覺的期待。
於是,她做出了突破性舉動,力邀日本的舞台設計家島川徹和燈光師佐藤壽晃,來擔任梁紅玉的布景設計和協助聶光炎的燈光設計。這兩位極富創意和才氣的年輕藝術工作者,他們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設計工作,島川對郭小莊敢於把中國傳統戲劇的重責大任,委託給一位從事西洋戲劇舞台的外籍人士完成,內心感到敬佩,也深感興趣。因此,他特別觀賞了她幾部戲的錄影帶,並和佐藤專程來台,詳細的觀察了國父紀念館的舞台,並且做了大量紀錄,又到故宮參觀宋朝字畫古物,以求對該劇的時代背景,能深入了解和充分表達。
島川徹在早稻田大學畢業後,赴美入南加大主修舞台實體設計,並取得美國舞台設計師執照。郭小莊是想借重他對現代舞台設計的專業經驗,完全拋棄國劇傳統劇場的包袱和約束。而且島川徹有東方文化背景,又有西方舞台技巧,再加上個人獨特風格,及對雅音創新理想念的理解,在這樣的一個大前提下,小莊期待著他設計的「梁紅玉」舞台,能為國劇開啟一扇新的窗子,可以和國際的現代化舞台互通。
島川徹設計充分且完整的利用了國父紀念館的整個舞台。首先島川運用了日本傳統劇場常現的布幅和花的圖案,來做為布景主體;最後選擇以荷花圖案,來象徵梁紅玉出污泥而不染的氣節。同時他在分隔前後台的大幕前,又增加了六條屏幅,左右各三幅,而兩側的翼幕,也各加為三道,使得演員上下場共有六個通道,較過去上下場的兩道門,增加了四處通道,這是特為大場面「水戰」的戲而設計,演員分從多個門道進場,顯出了洶湧而來的不凡氣勢,一改過去「出將入相」從左右兩個門列隊出場的單調,效果壯盛,場面可觀,配合著燈光的特殊設計,在具象徵性的布景上,即會呈顯出海面、天空、戰爭的氣象。東方的傳統文化,在現代聲光、布景、道具、表演的結合下,更感到格外芳香和淡雅。
這次的舞台革新,主旨在於把舞台還給表演者,因此從開始布景圖樣的設計,就是全舞台的設計,不再是把舞台分割一角給文武場的形式,如同這次梁紅玉擂起戰鼓般,郭小莊決心收回「割地」。於是她把文武場音樂和王正平領導的國樂團,一共七十多人,全都安排在舞台下方搭出來的樂池內,這和梁祝的國樂團在樂池,文武場仍在台上,是更進一步的革新。對於這一傳統的改變,她忙不迭的和侯佑宗及朱少龍兩位老師協商請教,並表達自己的心意。原本她以為要有一番爭辯,沒想到她才開口,這文武場的兩老,就已經輕鬆的表示贊同,他們都知道國劇需要新觀念、新改革,才能迎頭趕上時代。
整個舞台還給了演員,表演空間加大了,而且上下場又設計了六處之多,這是國
所未有的,但對導演卻是一次嚴厲的考驗,好在梁紅玉有多場戰爭的大場面,正可在這大舞台上盡量揮灑,於是身兼導演的郭小莊特別商請趙榮來老師,針對演員在大場面中的身段動作做精心設計和指導,加強了翻、騰、跳、躍、撲、打的動作技巧,並且在芭蕾與武術中汲取創意,使身段表現顯得緊湊而美觀,從「闖三關」到「水戰」這兩場大戲,動員了近百名武角好手,俐落矯捷,演出了群體熱烈廝殺的戰爭場景,呈現了團隊精神結合的偉壯場面。
這水戰一場,是描述韓世忠、梁紅玉夫婦與金兀朮在黃天蕩一役大戰。其中共分水中、船上及陸地三景,集合了動作身段之大成,以各式空翻、虎跳前撲、十六人集體撲虎和竄毛、以及一筋斗飛越十二人的過人翻撲,充分展現高難度的肢體動作表演。此外,舞台六個上下場出入口處也充分發揮功效,演員不斷潮湧而來聲勢驚人,再加上刀槍高錯的惡戰,燈光閃動造成水浪波動的效果,國樂多重奏為主體的配合,把場面氣氛帶到了最高點。而梁紅玉擊鼓壯威退敵,郭小莊在侯佑宗親授之下,早已演練多時,她把擂鼓戰金山的氣勢,表現得威武猛烈。在排練這戲的時候,她把雙臂擂得酸麻不堪,經常抬不起手,到了出場表演,幾乎是拚命的擊鼓。一個瘦削嬌弱的郭小莊,竟能擂出響徹雲霄的鼓聲,這份力量歸功於她在劇校奠好武旦的根基,還有她過人的堅忍毅力。
梁紅玉達成了她對國劇舞台革新的心願,也把在百老匯現代大舞台演出的想法,做了一次成功的實驗。郭小莊一再認為:「如果今天不能充分利用大舞台的特長,就應當放棄在大舞台演出的念頭,雅音願意運用現代舞台之大,來做以前從未做到的表現。」演出之後,事實證明,她的確達成了目標,為國劇邁向國際舞台又跨前一步。
其實,梁紅玉最讓郭小莊費神的,還是劇本情節的安排及導演對角色的創造。原本京戲的「戰金山」是武旦為主角,只寫梁紅玉擊鼓助戰,黃天蕩大敗金兵的一段,而雅音的梁紅玉則是全本新編,從梁父戰死開始,襯出家道中落,淪入書院,國恨家仇,到認識韓世忠,情定終生,相伴出征。整個劇情布局擴大,細述出一個戰爭與愛情的完整故事,而不是像過去只有一個片段,這也可看出雅音的大手筆,在這樣全面布局之中,不僅有激烈戰爭,也有兒女柔情。在郭小莊的要求與堅持下,編劇孟瑤還加寫了「喪子」一場,表現了母子情傷、哀痛欲絕的倫理戲;在水戰之前,孟瑤又寫了一場「夜思」,表現了決戰前夕的緊張心理,梁紅玉心生幻象,老父與亡子相繼現身,依依不捨,增強了戲劇的張力。
在討論劇名時,梁紅玉被正式定名為「韓夫人」,雖然二者為一,但由於梁紅玉冠了夫姓,用意在於凸顯夫妻一體,同命相依,同仇敵愾,同心禦敵,而且把梁紅玉由單純的女英雄,在尊稱夫人之後,也有為人妻、為人母之意,和後來愛子遇害而身為慈母痛徹心肺的演出,形成呼應,洋溢出人性親情的溫馨和真摯。
郭小莊身為導演,她必須顧及全局,最主要是全體角色的創造,而不是只注重二、三位重要角色而已。郭小莊已有深刻體認,雅音這次的再出發,編導的新表現也成一個重點,她要一改過去舊觀,特別重視全劇的整體效果,對於角色分配和排練,不分主角、配角、龍套,一律都做了精細而嚴格要求。全劇演員人數多達百餘人,排演時間又長達半年多,但她認真的執行著導演工作,絲毫不苟,有時要為演員說戲,為地位走動做說明,為加強表演做示範,更要為演員與演員的動作搭配做協調,發揮集體合作的精神,這樣盡心盡力的付出,都是在為整體角色的創造成績著想。
「韓夫人」果然不負所望,再一次的獲得熱烈迴響,劇場內掌聲不絕,劇場外人們談論不息,好一個韓夫人!郭小莊從美國取經回來,應該是繳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