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楊八妹商榷(下)

【民族晚報/余叔通】
1971-12-18

俞教授虛懷若谷,與筆者意氣相投,且居近鄰,每於新劇登場,總力促據實評論,聽聽場外客觀的意見,其實這部「楊八妹」較前兩齣寫得更完美,更有意義,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找出些漏洞來或軟弱處,也多屬演出部份,與劇本無甚關係,為求不負雅望,願抒拙見以就正:

(一)劇中王欽若的官階,照劇中穿戴,看那頂烏紗,似是一般四、五品戴的,在金殿竟敢和那一品重臣寇天官恣意對駁,辭態均欠恭謹,也不成體統,宋真宗不是漢獻帝;再如太監傳旨太草率,越過皇案與朝臣排列,未到台口就信口一喊,太馬虎;又太君邀寇準過府,似應以禮相迎,主賓序座,以示謙遜,是夕太君未注意及此,皆是一個疏忽。

(二)寇準於欽命楊八妹掛帥出征,欣喜之餘,回府馳書楊元帥,在台上跑圓場、唱高撥子、摔吊毛,均襲用「跑城」「追韓信」之俗套,他既吩咐家院無須備車,不用顧轎「我與你走走」當然是安步當車之意,則其唱辭「走斜街,穿短徑,急急忙忙回府門,飛書報與六將軍……」等句與身段,均與劇情不合,也嫌堆砌,倘為給八妹紮靠時間,有人主張或把第一場的遼兵演操挪後,以代「高撥子」固無不可,但一開始焦贊報警,這場戲是全劇的樞紐,非常重要,時間又短,接著主角八妹登場即唱南梆子,載歌載舞,像這樣瑰麗的辭句和美妙的身段,正值觀眾魚貫進場,台下不免亂哄哄的如何不影響戲劇氣氛?均欠妥善,鄙意元帥升帳,何不加四靠將起霸,奏「一枝花」牌子,或張振玉率義師過場,亦可緩衝時間,因主帥出征,有兵無將,似嫌寒傖,排場不足,不能襯出主將的威風,大鵬有的是武生武行,今後似有加強的必要,既可救場,亦能增色也。

(三)從前的劇作家,多忽略國家觀念,民族意識,所編的戲,偏重娛樂方面,取材也偏重稗官野史,失去考據,知識學問無根基者,多將錯就錯,以訛傳訛,不肯考證,一般民眾,更無論矣,固然娛樂價值重要,而社教功能更不可忽略,蓋朝野多喜平劇,影響教育至大,即如我們在舞台上習見最多的楊家將、水滸傳諸戲,楊繼業、潘仁美這兩位正反突出人物,在正史只是楊業和潘美,但劇作者加了二字,如今卻已家喻戶曉了,水滸正史無憑,「楊」「水」諸劇,率多根據小說所編,雖膾炙人口,惟均空中樓閣,淆惑視聽孰甚!

俞教授有深厚學殖,更富戲劇修養,如椽之筆,彌綸宇宙,不悉高明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