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雅樂伴新聲
【中央日報/羅蘭】
1977-06-08
近一年來,頗有機會見到各種表演藝術的峰迴路轉,真是令人衷心喜悅!經過了半世紀不加選擇的囫圇吞棗般的接受西方文化,現在總算逐漸穩定下來,放慢腳步,開始有人問:
「這樣盲目的移植西方,永遠停留在『東施效顰』的階段,是對的嗎?」
「我們自己的傳統藝術是否比西方有更可貴的地方呢?」
「如何在這樣的混亂之中,去蕪存菁,繼往開來呢?」
於是,許多有才華、有遠見的藝術工作者,大膽的先拾回了舊的,再插接了新的。他們不再那樣的對自己文化沒有自信了。
在舞蹈方面,首先是雲門舞集大量的採取了平劇的舞步與服裝、和來自歷史及民間故事的題材,給在西方已經不很「現代」的現代舞注入了新的生命。林懷民用年輕人不存成見的立場,向年輕一代介紹了平劇,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去年十二月在中山堂演出的那場「崑曲與雲門」,把平劇名演員郭小莊和李環春請來演崑曲中的思凡和夜奔,又再度請到大鵬劇校的同學表演國劇的基本動作。當晚雲門本身的舞也都選的是取自傳統的題材,包括奇冤報、烏龍院、寒食、和許仙。那場表演之中,年輕觀眾最多,他們的掌聲也最熱烈。尤其當郭小莊和李環春二位平劇演員在最度後出場謝幕的時候,所得的掌聲最為熱情。這些年輕觀眾平時絕對不是國軍文藝中心的觀眾;即使他們去了,也不會對平劇由衷的欣賞。只是因為演出者是屬於年輕一代的林懷民,他接受了現代的思潮,從國外帶回了新的表演藝術。大家相信他能夠代表一種純客觀的、對傳統藝術的新評價,因此他的選擇才得到的年輕一代的認可與共鳴。大概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上,這也正是歷來所有重拾傳統價值,再與當代新潮相結合的一個共同的過程。當上一代對傳統藝術的尊重並不能說服新的一代的時候,常常需要能代表新一代的有識之士來主動的加以選擇和認可,才會在新的觀眾面前顯出傳統從未腐朽的內在的精華與活力。在這一點上,林懷民實在功不可沒。
不久以前,有一場非常好的由省交響樂團現場伴奏的「漢聲舞展」在國父紀念館演出。可能是因為宣傳不夠,而使很多觀眾錯過了欣賞的機會,相當可惜。漢聲舞展的舞和樂有同等的份量。所選用的音樂是國內幾位年輕作曲家的作品,由維也納國立音樂藝術學院畢業歸國的黃麗薰女士編舞,把西洋芭蕾舞的基礎加入了中國傳統的精神,演出了「花鼓歌」「曙」和「孔雀東南飛」等。舞者基本訓練不錯,音樂典雅有深度,卻又簡易動聽。花鼓歌一掃平時常見的身上掛個腰鼓的俗陋之氣,沈錦堂的音樂絢麗多彩,卻又保存了中國式的含蓄與溫文。「曙」的音樂是游昌發的作品,選自他的「簡易民歌組曲」。這首音樂特別具有一種明淨簡潔、飄逸生動之美。作曲者大膽的採用了平劇曲牌的旋律,由管弦樂隊用快速度奏出,顯出了年輕人的朝氣和不拘一格的洒脫。這些,都是把傳統接入現代的極可讚佩的嘗試,難怪台下掌聲如潮。由馬水龍的音樂「小提琴與鋼琴對話」所伴奏的「對話」,既有現代感,也表現了中國作曲家與舞者的新成就。這場舞取名「漢聲舞展」,也說明了演出者「振大漢天聲,傳中華雅樂」的抱負。
國立藝專國樂科去年十一月演出了一場很難得的宋朝詞樂欣賞。他們細心搜集樂譜,加以研究整理,呈現給觀眾,是一場認真而謹慎的演出。加上前半場包括秦腔嗩吶主奏的協奏曲在內的幾首大曲,陣容相當整齊。當晚實踐堂全場爆滿,許多十幾歲的國中生,站在會場兩側和台前,聚精會神的聽到終場,他們絕對不會聽懂這古老艱深的姜白石的詞樂(據說它是僅存的,無可選擇),但他們那由衷的、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追慕之情,實在令人感動。
五月廿八日,國立藝專國樂科又推出另一場唐詩舞樂及國樂新曲的欣賞,吸引了使國父紀念館座無虛席的滿堂聽眾。這種盛況,使台上的人振奮,使台下的人感動。大家明白,這是中國人尋覓中國傳統本色的真情的流露。大家太希望找到自己了!經過了多年的自我迷失,多年的被否定、被冷落、被遺忘,人們逐漸覺悟到,我們不能再只有外國,沒有中國,不能再只崇奉別人,否定自己。我們有豐富悠久的文化遺產,不能再置之不理。外來文化的衝激,我們已經不假思索的接受過了,現在,是沉下心來,選擇取捨,去蕪存菁,和自己的傳統精華相扦接,使它重新發榮滋長、大放光華的時候了。 |